记者视点 | 定边红花荞麦的升值之旅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4

红花荞麦,是定边大地上延续千年的耕作记忆,更是今天蓬勃生长的金色产业。从一粒种子到一片花海,从一方农田到一个集群,它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不平凡的“升值”之路。

站在这片刚刚完成收割的荞麦地上,你或许很难想象,眼前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故事,都始于这颗小小的荞麦种子。在定边,祖祖辈辈的农人将它们撒进黄土,耕耘希望。当人们在这里劳作、收获、眺望时,可能还不曾察觉,这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早已踏上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它们从田野走向世界,从粮仓走进工厂,从餐桌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北纬37度的黄土高原,被誉为“地球的金腰带”。在定边,独特的自然禀赋为红花荞麦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海拔1500米,年均日照超28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富钾的黄土,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定边红花荞麦的独特品质。

这些荞麦籽实,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不普通的营养密码。专业检测显示,定边红花荞麦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十二个百分点,膳食纤维达到8.5%,而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黄酮类物质,含量更是达到普通品种的一点五倍。这些藏在小小籽实里的营养宝藏,正是定边荞麦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底气所在。

如今,全县荞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总产量突破7万吨。种荞麦是定边人祖祖辈辈延续千年的老传统,而现在这一传统作物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体系,更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这片红色的花海,不仅是黄土高原最美的风景,更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

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化车间,荞麦的旅程才刚刚开启。凭借着优异的原料品质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在定边的各个加工厂里,它正在经历一场从“原粮”到“精品”的蜕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产线,看看这颗种子如何实现价值的升华。

在我县集聚了15家荞麦加工企业,其中6家跻身省市级龙头企业行列,共同构建起全国规模领先的荞麦加工集群。这里年加工能力超1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三分之一。从传统的荞麦米、荞麦面粉,到创新研发的荞麦产品,一颗小小的荞麦在这里被“吃干榨净”,价值得到最大化提升。

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一颗颗荞麦正在经历着“科技变形”。它们用各种形态改变着我们对传统农作物的认知,也正以多种形态走进我们的生活。

通过现代生物发酵技术,荞麦可以化身为荞麦酵素,将苦荞中的活性成分更高效地释放出来;同样的原料,经过精酿工艺的再造,又变成了这款富含黄酮类物质的苦荞啤酒,让传统饮品焕发出新的健康内涵。这些经过低温烘焙的荞麦,正以茶的形态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它既保留了荞麦的本真风味,又适应了快节奏生活中的健康需求。

除了这些创新产品,定边还推出了100%纯荞麦挂面、荞麦粉、荞麦枕头等系列产品。其中,100%纯荞麦挂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将荞麦添加量提升至100%,既保留了荞麦的营养价值,又保证了面品的口感。这些创新产品的推出,使荞麦附加值提升了三倍以上。

从一瓶酵素、一杯啤酒,到一壶清茶、一个枕头,这颗种子的价值正在被无限延展。它见证的不仅是形态的改变,更是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但这颗种子的旅程还未止步。近年来,它以更生动的形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每年初秋,当荞麦花开成海,定边就迎来最美的季节,也迎来这颗种子最绚烂的绽放时刻。

自2017年起,连续七届“中国·定边红花荞麦节”在这里成功举办。这个最初以赏花为主的活动,现已发展成为集观光体验、产品展销、文化传承与产业对话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据统计,“田园花海”文旅路线每年吸引游客约80万人次。

在定边,每年的荞麦花海吸引的不仅是游客,更是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游客们在这里不仅欣赏花海美景,品尝地道的荞麦美食。这种“以花为媒、以产促融”的模式,让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消费需求实现了完美对接。

如今,红花荞麦产业年产值达到15 亿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国际市场。一颗颗荞麦完成了它的旅程,也成为讲好“定边故事”的又一张名片。

夕阳西下,整片荞麦花海被染成了金红色。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起这颗种子走过的千年历程。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产业创新,它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如今,在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这颗种子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它的旅程,是关于土地、科技与人的故事,更是一粒种子与一个时代的对话。

记者手记

红花荞麦的旅程让我们看到,一粒荞麦,承载的不仅是一方水土的记忆,更是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从田间到车间,从农产品到商品,从种植业到文旅融合,这条升值之路的背后,是定边人对土地的深情守望,更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探索。荞麦的旅程不会止步,这片红色花海所孕育的生机与未来,正缓缓铺展,通向更远的地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