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农办编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 2025》,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凭借 “坚持产村融合、展现生态宜居乡村美” 的特色实践,成功入选全国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白云山村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县城西南部,全村315户1100人,耕地1700亩,党员25名,2024年村集体收入83万元。近年来,白云山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整村推进“一宅变四园”,有效盘活村内闲置资源,逐步从贫穷落后的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宜居村,探索了有特色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白云山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小番茄”做成“大产业”
白云山村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先后6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温室大棚种植经验,认真研究市场行情、产销链条等情况,最终确定了“种植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投资400余万元建造温室大棚38座发展番茄种植,号召15名党员、模范等带头承包,每座大棚年净利润达10余万元。群众看到效益后,纷纷加入承包队伍。
随后,又投资3600万元提升温室大棚165座,占地1034亩,成立白云山水果番茄合作社带动农户进行规模种植,实行统一选品、管理、采购、销售,单座大棚产值达到15万元以上。联合浙江小六石乡村运营有限公司成立兰考县小六石喜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云上喜柿”品牌,拓展番茄电商销售渠道,实现由“我找市场”向“市场找我”转变。现在,白云山村已发展成为豫东地区最大的集中连片番茄种植基地,年产大棚番茄1000多万斤、“绿宝”甜瓜200多万斤,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庄群众就业500余人,每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白云山村番茄大棚鸟瞰
“新路径”激发“新动能”
白云山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依托乡村运营中心,将番茄产业与休闲农旅结合发展,构建 “番茄+文化+教育+研学体验+民宿”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农业经济”向“美丽经济”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大力发展研学经济,以白云山番茄种植基地为中心,积极发展蜜瓜、冬枣、草莓、火龙果、猕猴桃等特色种植,村内配套建设了“白云书院”“印象白云山大舞台”和农耕体验园等研学场所,利用“互联网+”,拓展温室大棚番茄家庭认购种植营销的模式,为外地游客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耕生活提供服务。白云山村与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兰考三农职业学院、兰考县委党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内培训50余批次、培训人员达2600人次。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打造特色民宿6家,日接待能力达到300人。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民宿院落周边实现 “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保留展示小瓦罐、簸箕、农具等老物件,融入“乡愁”元素,保持农村特色。同时,积极延伸民宿经济产业链条,向特色化、精品化发展,精心打造特色商业街,引导群众参与文创产品、小吃等经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红利。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通过乡村运营平台,对全县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包装、运营传播、营销推广,建立集产品选品、直播策划、场景搭建、包装设计、仓储物流、售后服务于一体的运营体系,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买全县卖全国”,解决了初级农产品营销手段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将家中老物件变成“一宅变四园”的乡愁味
“小村落”变成“小公园”
白云山村坚持 “保持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的发展理念,统一规划村庄建筑风貌,以整村推进“一宅变四园”为抓手,动员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支持拆墙透绿,形成了“村内有游园、院中有花园、花园临菜园、菜园挨游园、游园靠果园、村庄像公园”的新景象。目前,全村农户院墙已全部拆除,建起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抬头赏景、起步闻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展现生态宜居乡村美。同时,通过拆除空心院、清理空闲地,腾退整合村内土地56亩,用于种植果树、苗圃,发展集体经济。
针对留守老人逐年增多的情况,白云山村募集资金建成白云之家老年公寓,安排村内失独老人、特殊困难户、五保户居住。建成幸福照料中心,设有棋牌室、理疗室、休息室等,60岁以上老年人都可以进行休闲娱乐、理疗按摩,还可以就餐,每人只需要两块钱就能吃上丰盛的饭菜,过上了“居在本村,住在自家,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空心院改造后的小游园
拆墙透绿后的花园式农户小院
变“养老”为“享老”的白云之家
责任编辑: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