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用于占补平衡时保持稳定利用,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通知,推广顺昌县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典型经验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
“国有林场+专业管护”破解新增耕地管种难困局
——顺昌县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典型经验做法
顺昌县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积极探索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新模式,走出一条长效管护新路径,在2025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一、主要成效
近5年来,顺昌县实施土地整治共新增耕地6800余亩,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为全省作出贡献。但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制约,新增耕地普遍面临“管护难、种粮难”,易出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为切实做好后期管护,顺昌县选择县级国有林场,利用其管理的劳务人员均为当地村民的优势,组织开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破解了新增耕地“管不住、种不好、可持续难”的困局。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现已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粮食产能稳步提升。6800亩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部分地块达到中等田标准,且100%用于粮食生产,2024年新增稻谷、地瓜等粮食约240万公斤。
二是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村民增收,1200余名务工村民每人年均增收1.2万元;国企增效,国有林场3年共创收3600万元,年均利润102万元;政府减负,管护成本较分散承包降低20%,且为完成耕地保护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智慧监管提效降本。构建“无人机+卫片+人工”协同监管体系,有效破解传统巡查效率低、漏管失管等难题,且监管成本大幅降低。
二、主要做法
(一)核心机制
1.组织架构:三级联动全域覆盖。成立由县长挂帅的领导小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制定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实施方案,依托县国有林场8个乡镇分场、24支耕山队1200余名本地村民,形成“林场总调度—分场包片区—耕山队管地块”的三级网格。乡镇政府负责日常监管,纠纷调处和非粮化整改。村级组织发动群众监督,村民通过劳务队参与种植管护,按日计酬(日均工资180元),实现“家门口就业”。
2.责任落实:分工明确协同发力。自然资源局负责统筹移交新增耕地,建立台账并监督管护;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地力培育、绿肥种植及技术推广;财政局负责保障资金投入,审核拨付管护费用;国有林场负责落实标准化种植、日常巡查及设施维护;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增耕地管护工作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3.资金保障:多元投入精准分配。实施财政专项+补贴保障,县财政将前3年的新增耕地管护资金,按1600元/亩·年标准纳入年度支出预算,另设人员保险(20万元/年)、紫云英种子(30万元/年)等专项补贴,3年累计投入管护费3265万元、农机具种子补贴205万元、保险及绿肥补贴150万元。同时,金融工具创新加持,设立2000万元新增耕地综合基金,利息收益用于灾毁修复;首创“耕地保险”与人保财险顺昌支公司建立新增耕地自然灾害损毁风险补偿机制,投保10年、年均保费15.1万元,单亩最高可赔付5000元。
4.技术支撑:智慧监管与科学种植。实施数字化建档,建立“一地一档”数据库,联动国土“卫片执法”系统实时监测变更。开展无人机+人工核查,每年两次无人机航拍核查种植情况,作为资金拨付依据;乡镇干部实地核验,确保作物长势达标。实行标准化种植,水田实行早晚稻或烟稻轮作,提高复种指数和综合产出效益,休耕期播种紫云英提升地力。旱地实行粮、油、菜轮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5.管护流程:闭环管理动态考核。实行合同约束与动态考核,签订3年期管护协议,明确“必须种粮、达标、巡查、奖惩”要求。结合无人机影像、粮食产量和地力指标进行年度综合评分,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同时,建立分期支付与奖惩机制,采取“5+3+2”分期拨付模式,年初预付50%、种植管护后拨付30%、休耕期播种绿肥提升地力拨付20%。对管护优秀乡镇追加奖励,对管护不力的单位扣减经费(最高30%)。2024年共通报表彰3个乡镇,约谈整改2个村。
(二)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精准摸排与队伍组建。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对全县204个土地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逐地块摸底、明确面积、坐标及地类信息。县国有林场整合1200余名本地劳务人员,开展技术培训,配备农机具及绿肥种子,形成“闲时为农、忙时为林”的灵活用工机制。
2.协议签订:明晰权责与多方联动。县政府组织签订三方管护合同,明确顺昌水之城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资金拨付)、乡镇(监管)及国有林场(实施)的权责、考核及奖惩等内容,确保“无缝对接”。
3.实施阶段:标准化作业与全程监管。明确种植管护标准,按水田、旱地分类制定种植方案,推行绿肥增施、有机肥替代等技术,2024年开展集中培训2场,覆盖300人次以上。同时,强化协同监管,县级部门随机抽查、乡镇实地验收、村级群众监督,形成“发现问题-整改-反馈”闭环。
4.考核验收:科技赋能与绩效挂钩。开展无人机航拍核验。由顺昌水之城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技术单位逐地块航拍,影像资料含时间、坐标,确保种植真实性和管护质量。在此基础上实行地力与产出双考核,结合土壤有机质含量、粮食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地力提升达标地块给予5%烟叶生产任务指标倾斜。
三、经验启示
顺昌县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模式为全省提供了经验和新思路。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努力构建耕地可持续耕作新格局。
(一)党政同责高位推动。将耕地保护纳入党政年度绩效目标进行考核,细化明确部门和乡镇职责,通过构建责任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强化考核激励,高位推动耕地保护责任落实落地,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二)因地制宜科学选址。从本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库中,优先选取水源有保障、土壤肥力较好、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的地块组织实施耕地恢复或垦造耕地,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作业,以更加有利于后期集中管护。
(三)探索创新长效管护。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地方特色等深入开展研究,推动形成合力实现耕地常态化、可持续稳定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要创新托管模式,探索高效的耕地流转、管护、监管方式,提高效率和质量。要创新复合利用,结合作物生长空间、时间差异等特点,推行轮作、套种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复合利用。要创新资本运作,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财政资金“输血”向“造血”转变,并通过投保方式降低灾害和经营风险。
(四)强化统筹保障落实。充分发挥各行业技术优势,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实现耕地种植管护高效、可持续。要强化资金保障,将管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统筹用好涉农资金。要强化技术服务,加强新农机新农技应用推广和技术指导,实现耕地地力和耕种条件持续提升和改善。要强化监测监管,应用最新遥感监测和AI智能判读技术,全方位、多时段对耕地种植管护情况进行监测,确保耕地稳定利用。【厅耕保处 顺昌县自然资源局 海峡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