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2月入选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武汉市坚持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深入落实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战略,第一批90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实施,且完成率超95%;累计10项案例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4年武汉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015亿元,增速(6.1%)居副省级城市之首;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市引进外资总额的7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占比超过43%。服务进出口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5.9%,贸易伙伴涵盖82个国家和地区。
聚焦重点行业
激活开放发展新引擎
金融服务业方面,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构建优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加快打造碳金融集聚区,设立“碳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和“驻碳金融聚集示范园区巡回审判法庭”,吸引26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落户。
科技服务业方面,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308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被赋予科研人员,61项成果成功转化。建设完善“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
文化旅游业方面,丰富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武汉文旅集团打造“知音号”沉浸式船剧,成为武汉夜间消费和旅游知名IP;2024年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超万场、同比增长49%,新引进1家外资演出经纪机构。
知音号
健康医疗方面,构建医疗资源开放体系,武汉生物样本库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第三方生物样本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医药研发用小剂量特殊化学制剂使用管理,对有需求的企业推出“一年一证”或多次有效的备案证明。
聚焦关键环节
创新转型发展新模式
推进“两业”融合协同发展,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产线”考评体系,建成2个国家级、4个省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9个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实现“5G+工业互联网”20大典型场景全覆盖,1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
创新跨区域航运协同监管模式,与上海合作成立“武汉—上海洋山”“武汉—上海外高桥”航线联盟,加强内陆与沿海地区互联互通。
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新路径,东风公司探索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返修业务,构建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检测、拆解、重组、溯源等全过程体系。
加快数据知识产权发展,设立全国首家数据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自建区块链存证平台,形成数据知识产权协同联动、快速反应、“一站式”保护直通机制;落地省内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打造光谷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心。
聚焦环境优化
畅通贸易便利化新渠道
打造全国首个网状驳运型航空前置货站,为外向型企业产品“出海”搭建“空中自贸走廊”,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厂门到舱门”全链条物流解决方案,一站式完成空运进出口全流程作业,进口货物随时可提货,真正实现货物周转“0缝隙”。
创新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湖北港口集团打造数字化物流信息系统,融合利用“铁水公空邮仓”六网数据,打破数据壁垒,聚合要素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建成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与湖北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无缝对接,集成应用70余个,整合200个国家和地区、600个港口的20亿条贸易数据,链接海外仓460余个,深度服务外贸企业超1.7万家。
聚焦要素保障
释放资源配置新活力
创新数据流通交易机制,搭建“汉数通”数据流通交易平台,积极推进数据资产入表,已有7家在汉企业完成数据资产“入表+融资”试点,授信融资额1.32亿元。
优化投融资产业生态,设立“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成果转化直通车”,为符合条件的重点成果转化项目给予AIC股权基金优先投资权,助力“创新价值”加快转化为“金融价值”;争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新应用场景试点,11家银行利用“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场景,为75家企业办理1304笔融资业务。
优化引才引智和配套服务,建立外籍人才“五窗合一”工作机制,实现“不见面审批”“零跑腿”,全面·简化外国人办证材料,缩短外国人办证时限;创新“多语种诊疗+商保直付”模式,为外籍人士打造“一站式”医疗支付解决方案。
聚焦标准化建设
探索国际接轨新规制
制定《武汉市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标准化建设赋能网络安全管理创新,武汉市网络安全协会推出《车联网网络安全检测技术要求》《数据要素场内流通安全评估规范》等6项团体标准,构建覆盖多领域、多场景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
鼓励职业教育标准“出海”,中部外经集团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职业教育标准、课程体系,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搭建“两业”融合评价体系,提出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和发展潜力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多维度框架,为产业融合发展定量评价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一步,武汉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精神,紧抓试点政策机遇,落地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创新举措,稳步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开放发展。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人才、交通区位、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光谷+车谷”平台协同,强化“一城”到“一圈”区域联动,多措并举推进重点产业品牌打造、数字赋能、业态融合、规则创新。主动对标CPTPP、DEPA条款,在数字经济、知识产权、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强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案例,全力打造服务业开放发展“武汉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