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找项目、选地块,要跑多个部门、查许多文件,现在打开一张图,产业链、资源库、政策包一目了然。”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前不久,我市首份覆盖全域的生产力地图上线,特色主题园区、产业规划布局清晰呈现,重点企业、创新资源串联成链,原本零散的存量资源“盆景”,在统筹规划、精准匹配的“拼图”中,铺展开协同联动、生机盎然的产业“风景”。
一幅生产力图谱,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一地资源、一处亮点,纵然精致成景,终究也只是孤立节点。只有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推动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功能聚合,让“盆景”串成全域联动的“风景”,才能将单一优势汇聚成系统胜势,这既是城市产业空间格局的重构,也激发了澎湃持久的发展活力。
变“盆景”为“风景”,需要注入特色来“点睛”。这种特色的塑造,绝非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要直面市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客观条件,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锻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水下机器人产品的迭代,衍生出潜水推进器等消费级产品,创造了大众化水下摄影的新需求。从缝隙市场切入,用“独门绝技”破局,当众多“小巨人”在专业赛道上精耕细作,不仅能形成细分领域的集群优势,还能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变“盆景”为“风景”,需要创新驱动“蝶变”。常出新招、常添新意,才能让“盆景”活起来,成为人人向往的“新风景”。“守着老本”难成气候,“常变常新”才能打动人心、形成规模合力。鸵鸟墨水创新研制出带有香味的产品,吸引了一批热爱手账的年轻粉丝;茶淀葡萄与乳品企业“联姻”,与文化场景联动,解锁一颗葡萄的N种可能……当老字号的含“新”量越来越浓,孤立的“品牌盆景”在跨界融合中,连成兼具情怀与活力的“业态风景”,“老招牌”变成“新引擎”。
变“盆景”为“风景”,需要串珠成链的“引线”。这条“引线”,可以是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纽带,是衔接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空间脉络,是融通高校科研与市场应用的转化通道,或是汇聚展会、商贸等多元要素的开放平台。这就需要在强链、延链、补链中,拓宽产业图谱,用链式思维激活发展动能。前不久,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正式投产。产能升级带动之下,天津港保税区已形成“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低空经济”的“三机一经济”产业格局,50余个航空重点项目在此扎根。当创新资源与产业突破精准对接,龙头产业与区域发展相互赋能,原本孤立的资源要素,就能在更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各展所长,最终在深度融合中,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
“十五五”的蓝图正徐徐展开,站在新的起点,将特色发展的“点”、创新驱动的“线”、链式协同的“面”,编织成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让津城更多“盆景”聚变为“风景”,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