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落实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夯实民生保障举措,切实兜牢“安危冷暖”的民生底线。
制度先行:一张清单锁定“三保”优先序。阜阳市政府把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八类项目列为“一类支出”,每月固定日期前足额打卡发放;同步建立“三保”支出优先清单,凡遇财政紧张,上述资金优先拨付。该机制运行半年,全市未出现一例延迟发放,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4.0366亿元,为困难群体送上“及时雨”。
数据赋能:“铁脚板+大数据”双轮排查。依托省大数据平台,整合公安、人社、残联等12个部门数据,建立“潜在困难对象”预警模型;同步组织镇村干部、社工、志愿者1.2万人次入户核查,做到“线上预警、线下验证”。今年已比对数据1.5万条,新增纳入低保6503人、退出7050人,临时救助1.13万人次,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服务提质:特困人员照护“三到位”。补贴到位。按失能、半失能、自理三档发放护理补贴,最高每月达900元。协议到位。4.19万名分散特困人员全部签订照护协议,明确村医、邻居、亲属三级联系人。保险到位。为特困人员统一购买住院护理险,目前已理赔2121人次、金额224.239万元,实现“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社会参与:1971个“救急难”互助社全覆盖。以“村社共建、群众互助”为原则,发动乡贤、企业、社会组织筹资5995.88万元,建成1971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对遭遇重病、重残、重大变故的家庭实施“快审快救”。平台上线以来,已实施救助3217人次,平均救助时效由7天压缩至48小时,成为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
截至7月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7.35万人、特困人员4.19万人、低保边缘家庭3.81万户,2025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1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