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4点,宿迁市区远洋未来广场“王和李海鲜大排档”的后厨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哗啦——”工作人员路孟鑫从水缸中捞起一网黑虎虾,然后快步走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用自来水冲刷着弹跳的虾身。“这些都是早上从连云港直达的货,洗干净、串整齐,客人吃得才放心。”他边说边利落地将虾穿成串,码放得整整齐齐。
另一边,切菜声“咚咚”响起,厨师正将牛肉切成均匀的薄片;蔬菜区内,生菜、小青菜水灵灵地躺在盘中,翠色欲滴。海鲜区的玻璃缸里,鲍鱼缓缓蠕动、扇贝微张,一切清晰可见。“我们店里有50多种海鲜,全部现捞现做,吃的就是这口鲜活。”老板孔伟介绍。
傍晚6点刚过,客人陆续登门。“贵宾三位,晚上好!”迎宾声清脆响起,不一会儿,大堂已座无虚席。
取菜区不时传来对话:“这两种虾有什么区别?”“您好,个头大的是罗氏虾,带黑色条纹的是黑虎虾。”一位女士高声道:“麻烦帮我处理一下鲍鱼!”“好嘞,马上来!”工作人员应声上前。
“怎么收费的?”新落座的一对情侣询问道。“按盘计费,不同颜色盘子价格不同,现在全场五折,性价比很高。”工作人员递上价目表,热情解释。
孔伟穿梭在各桌之间,不时驻足沟通。“我2011年就来宿迁了,最早做养殖,五年前转型做餐饮。”他指着菜单说,“我们准备了九种口味的锅底,芝士牛油、贵州红酸汤、冬阴功等都有。”
市民王丽红正带着两个孩子用餐,锅里的冬阴功汤“咕嘟”作响,酸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我第二次来这家店了,食材特别新鲜,种类也多,孩子们每次都吃得特别香。”王丽红笑着说。
另一边的餐桌上,郭女士正和几位同事举杯庆祝,清脆的碰杯声与锅里食材翻滚的“咕嘟”声交织在一起。“这里价格实惠,味道也好,大家都爱吃。”郭女士说。
热气蒸腾的海鲜火锅,满足了食客对“鲜”的追求。而在市区的另一处,一股来自山城的火辣风情,也正温暖着宿迁的夜晚。
在市区水韵城“邓锅匠重庆老火锅”的后厨里,工作人员陈士利正站在水槽前清洗青菜。“叶片要洗透,根须得剪净,客人吃得放心,我们才安心。”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择好的青菜整齐码到盘子里,放入大堂的冷柜中。“我们每天上午9点到岗备菜,切肉、洗菜、调制蘸料,必须在午市开餐前全部准备就绪。”陈士利说。
灯光透过冷柜的玻璃门,各色食材被映照得格外诱人。鲜嫩的肥牛卷红白相间,手打虾滑透着紧实的光泽,贡菜、毛肚等重庆火锅的“标配”一应俱全。
“老板,红锅,中辣!”一位女士进门便高声喊道。“红锅一份,中辣!”后厨随即传来一声应答。
老板张川东在后厨准备火锅底料,依次加入炒制好的底料与牛油,并加入生姜、干香菇等配料,最后加入重庆特色老荫茶。不一会儿,一口沉甸甸的铁锅被端上桌,工作人员立刻上前开火加热。随着温度升高,暗红色的牛油在锅中慢慢翻滚,气泡从锅底不断涌出,“咕嘟咕嘟”的声响越来越大。
张川东与宿迁的缘分,纯属“意外之喜”。“我之前在重庆做了8年餐饮,一直想出来闯闯,本来想看徐州的店面,偶然间刷到水韵城这个铺位。”张川东说,“租金划算,装修风格也符合,省了不少成本,这对刚来宿迁创业的我来说太重要了。”
为了保证味道正宗,张川东的火锅底料都是请重庆的老师傅手工炒制,从重庆邮寄过来。“正宗的重庆火锅,牛油是灵魂,再加上几十种香辛料慢熬,汤色红亮,辣而不燥,麻而不苦。”他拿起勺子舀起一勺火锅底料,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店里的食材也是精挑细选的,我对比了宿迁本地和周边的十多家供货商,哪个新鲜、哪个口感好就选哪个,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张川东说。
曾婷婷是这家火锅店的常客,她告诉记者,这家店让她感受到家的味道。“我是四川人,2013年嫁到宿迁,一直没吃到合心意的家乡味。去年这家店开业后,我可算是找着地方了。”她边吃边说,“这味道,和我老家的火锅店很像,每次来都像回了趟家。”
夜色渐浓,王和李海鲜大排档的鲜香与邓锅匠重庆老火锅的牛油滋味,在街巷间交织成温暖的烟火气息。寒意渐起的时节里,火锅的温度从不只暖在胃里,更串联起亲朋好友间的牵挂与思念。无论是鲜活实惠的海鲜,还是地道醇厚的麻辣,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店,都在用最新鲜的食材、最真诚的服务,熨帖着每个食客的心。升腾的“锅气”中,有创业者的坚守,有食客的满足,更有这座城市最生动、最温暖的市井画卷。(记者 蔡依瑾 谢敬川?见习记者 云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