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逆袭!仁怀酱酒从“洼地” 跃登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5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聚力蝶变。从昔日小作坊零散分布、产业链断层的“产业洼地”,到如今集群协同、标准领航、人才汇聚的“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以新型工业化为笔,在黔北大地上书写了一段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传奇。

经开区的“进阶之路”

仁怀经开区,如今已是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产业热土。大型智能工厂拔地而起,现代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瓶瓶美酒在精准的自动化流程中诞生……配套企业紧密相连,物流车辆来往穿梭,有序地运输着原材料与成品,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酒香,与机器轰鸣声共同奏响一曲产业繁荣的交响乐。这里构建起“白酒核心+多元协同”的现代化产业矩阵,白酒产业占据68%的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则以35%的增速蓬勃发展,形成多元且强劲的发展格局。

可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彼时,仁怀经开区不过是零散小作坊的聚集地,产业链断层严重,配套滞后,是不折不扣的“产业洼地”。酿酒小作坊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工艺原始,完全依靠人力操作,效率低下。周边配套企业近乎为零,产业链条支离破碎。茅台集团作为行业龙头,酒瓶需从外地长途运输,包装好的酒又要费力拉出去进行仓储物流,成本高昂,效率却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萧水波是参与仁怀经开区规划建设的“拓荒者”之一,对当年的创业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时候规划经开区,就想着一定要把产业链串联起来。可园区里除了几家酿酒小作坊,连个像样的瓶盖厂都找不到,配套设施很薄弱。”为了改变这一困境,仁怀经开区开启了“筑巢引凤”之路,围绕茅台集团的需求,定向引进包装、印刷、物流等企业。第一家瓶盖厂投产后,极大地解决了茅台集团瓶盖交货期难题,也成为仁怀经开区产业集聚的开端。

此后,配套企业纷至沓来,标签、纸箱、运输公司等上下游企业陆续入驻。从一粒高粱进厂,到一瓶好酒出厂,整个流程如今都能在园区内高效完成,形成强大的“葡萄串效应”。茅台集团这颗“大葡萄”的成熟,带动了周围无数“小葡萄”的生长,产业集群就此形成。

如今,园区内的仁怀酱酒集团30万吨酱香酒智能酒库借助智能化仓储系统,实现年周转量30万吨,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0%,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酒类供应链枢纽。它不仅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更是仁怀经开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动见证,展现着产业集群带来的强大效能。

大曲酱香白酒标准制定

在全国白酒产业的宏大版图中,仁怀酱香白酒产业的发展轨迹镌刻着鲜明的奋斗印记。过去,它是行业内的一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慢探索发展。经过30年的积累,仁怀酱香白酒产业实现了显著发展,在行业规则构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仁怀大曲酱香白酒地方技术标准的建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历程。唐平华是亲身参与标准制定的工作人员,见证了这段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仁怀酱香白酒虽已积累了一定口碑,但生产工艺却参差不齐。部分小作坊为追求产量,肆意简化生产流程,导致产品品质严重下滑,整个产区声誉因此受到拖累。唐平华回忆道:“那时,市场上的酱酒品质良莠不齐,消费者对仁怀酱酒的信任度受到很大影响。制定一套统一、科学的技术标准刻不容缓。”

为了制定标准,专项工作组应运而生。他们不辞辛劳,走遍产区内大大小小的酒企,深入生产一线,对制曲、发酵、蒸馏到储存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入微地研究。在制曲环节,仅仅是温度控制和发酵周期,就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与比对。而基酒的理化指标、感官要求,更是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检测技术,经过反复打磨与论证。

如今,作为深耕仁怀酱香白酒产区的企业家,汉台酒业董事长曾宪芬对标准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标准实施后,产区内酒企迎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洗礼。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小作坊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坚守标准、严控品质的企业则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曾宪芬坦言:“我们企业能够赢得市场认可,产品不仅在本地站稳脚跟,还远销全国各地,靠的就是对标准的严格践行。标准就像一把尺子,衡量企业的品质与实力。”

“标准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和赋能。”曾宪芬感慨,正是这套明确的技术规范,让仁怀酱香白酒摆脱了“非标化”的瓶颈,实现了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的转变。也正是基于统一标准,“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品牌公信力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集聚,推动整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如今,仁怀大曲酱香白酒标准已成为产区品质的“通行证”、产业升级的“导航仪”,引领着仁怀酱香白酒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人才体系崛起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产业进步的核心要素,更是产区升级、标准落地的关键驱动力。在仁怀新型工业化30年的伟大征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用贯穿于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是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支撑。

曾经,仁怀酱香白酒产业面临人才匮乏困境。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创新发展。酿酒工艺传承后继无人,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应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然而,仁怀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将人才培育放在战略高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构建起了一套“职业教育筑基、技能培训赋能、产教融合增效”的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为仁怀酱香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标准体系完善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仁怀市中等职业学校敏锐地捕捉到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精准对接市场,开设了酿酒工程、智能装备维护、酒类营销等12个贴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学校与茅台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订单培养班,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酿酒工艺的每一个细节。学校还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经验,让学生能够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如今,该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酱酒酿造等核心专业学生已成为产区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

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仁怀同步强化技能提升培训。爽净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聚焦市场痛点,开设互联网营销(直播版)、电工、仓储物流管理等新兴工种培训。培训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仅2025年,该校就已培训电商主播300余人,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深入中小酒企,为企业带来新的营销理念和方法,直接带动企业线上销售额增长40%,为传统产业插上了数字化转型的翅膀。

“我们的人才培育始终围绕‘产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逻辑,既筑牢传统产业的人才根基,也紧跟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仁怀市就业局局长王燕表示,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双轮驱动、产教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更让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形成“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仁怀,为“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发展与行业标准迭代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让仁怀酱香白酒产业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