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礼县沙金乡锚定“农区”基层党建要求,聚焦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带动群众增收重点任务,将传统“药香”转化为振兴“药财”,走出了一条“种药兴产、以药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田间挖“金条”,户户共富裕
金秋十月,走进礼县沙金乡桥头村花上的药材地里,浓浓的药香伴随着秋风扑鼻而来,药农韩文青正抢抓晴朗天气,忙着采挖党参,他拿着钉耙,一扣一提,一条条胖墩墩的党参便“崭露头角”,妻子任花仁紧随其后,抖土、采收、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派秋收繁忙景象。 他满怀欣喜地说:“现在正是挖党参的时节,家家户户早上不到6点就上地,晚上8点多才回家吃晚饭,过得都是早晚听不见鸡鸣的生活,我种了16亩党参,亩产约1000斤,1.2万元,产量和收成算好,全年收入就靠它了”。
“别看它们现在是土疙瘩,待串接、晾晒、加工后,就是我们庄稼人的金条条,家里吃喝开销、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花费全靠它。”任花仁高兴地说。
撂荒地“生金”,集体稳增收
近年来,徐门村松柏川肥沃土地被撂荒,党支部书记白永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号召,充分利用“党建+”这一抓手,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将200亩撂荒地进行统一规划、流转给当地的两家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建设集中连片示范点。集体经济通过租金增收10500元,示范点在建设过程中提供大量用工岗位带动群众增收,同时示范效应进一步放大,引领徐门村43户群众扩面增产,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松柏川党参示范点采挖现场,合作社负责人刘继军说,“往年我都是收购加工党参,今年徐门村为我找好土地,我自己种植党参50亩,在采挖期,我每天至少雇佣劳动力20名,日均工资150元,预估净利润在28万元左右”。
集散聚“财金”,农企建市场
沙金乡坚持“药材富乡”的发展目标,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做大做强做优沙金白条党品牌,做实联农带农机制,把“小草药”做成群众增收的“大产业”,让群众发“药财”。71个经营主体从事中药材产业、51名药材商贩遍布“种、收、加、销”全链条,全乡交易量达到800吨1亿元左右,沙金乡已逐步成为礼县下片中药材集散中心。
在礼县喜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晾晒着20吨鲜党,工人们正在串党参、整理党参。务工人员孙培琴开心地说道:“我在沙金街上一边照看孙子上学,一边到合作社务工,一串党参能挣1元,一天的收入是100元,一个月能收入三千元左右,沙金人靠党参吃上了药材饭,在家门口赚到钱”。
合作社负责人马喜兵说,“沙金乡党参市场很受欢迎,流通快、效益好,群众普遍会加工党参,本地人到岷县市场、武都池坝、马营,宕昌狮子、理川、好梯、县内草坪、白河、白关、洮坪、龙林收货加工。四川、陇西、渭源客商到本地购销,个别合作社加工切片后向西安、河北、甘肃等药厂直接供药”。
“苦药材”为群众带来“甜日子”。沙金乡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双轨增收的模式,使成百上千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沙金乡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中药材这篇大文章,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辖区群众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