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齐鲁文艺高峰计划”为引领,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通过实施“人才梯队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协同发力的“双轮驱动”战略,有效激活文化创新动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文艺事业呈现蓬勃生机。
强基固本:锻造文化人才“生力军”
即墨区着力构建“培育+引进+普惠”的“链条化”人才工作体系,为文化文艺繁荣筑牢根基。
建强“人才链”:建立“文化大师库”“文化精英百人库”“文化群英千人库”三级人才库,强化梯次联动,全区现拥有省级以上各类文化协会会员102人,其中高岩当选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为山东省唯一。
深耕“本土军”:创新“官方组织+民间自发”双轨模式,打造柳腔剧团、舞之坊、银华民乐团、曲艺家协会等近4000人的专业艺术团队和文化协会,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本土核心力量。
广引“活水源”:依托“嗨Me.青春音乐节”、“名师进古城”等高端品牌活动,吸引一线艺人、流量明星及专家学者,为区域文化注入高端资源和创作活力。
厚植“基层矿”:创新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十百千工程”(重点打造10个优秀活动品牌、100支优秀文艺团队、1000名优秀文艺骨干),依托“春晚直通车”、原创展演、音乐大赛等平台,高频次发掘培育扎根基层、彰显时代、群众喜爱的创作人才。
精品迭出:构筑文艺创作“新高地”
“双轮驱动”战略引领下,即墨区不断创新繁荣艺术表达,聚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精品力作闪耀各级平台。
舞台艺术繁花似锦:柳腔《火种》《花灯记》《赵美蓉观灯》《双玉蝉》四剧目,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优秀剧目展演;红色电影《我是周浩然》获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三等奖;《花落谁家》《喜上加喜》等3部柳腔小戏分别荣获山东省小戏小剧决赛金、银奖,《花落谁家》同时摘得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银奖;柳腔经典折子戏《三告李彦容》入选国家级《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柳腔历史剧《即墨大夫》荣膺“山东省优秀廉洁剧目”称号;《姊妹易嫁》《龙凤面》《花灯记》《清风亭》入选《山东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品剧目展演名单》;原创中医科普歌曲《灵兰医术歌》,推动传统医学“破圈”“走红”。
荧屏网络声影飞扬:现代柳腔短片《古城新韵》登上CCTV-11;情景歌舞《渔歌欢唱》、单鞭鼓舞《非遗鞭鼓》等4个节目在学习强国文化进万家(全国平台)栏目播出;电影《医者来时路》在爱奇艺首映。
书画音乐硕果盈枝:中国画《丰收的牧海人》入选第五届全国中国画展览(最高奖)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术展;山东快书《财运来了》获全国“十佳作品”奖;歌曲《泡桐花又开》获全省群众艺术优秀创新作品;高岩、张良、孙法琦、贾心苗4名书法家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
惠泽万家: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双轮驱动”战略孕育的累累硕果,最终指向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即墨区精心构建“精品回流、服务下沉、全民共享”的文化惠民新格局,让闪耀于各级舞台的文艺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精品“常回家”,滋养基层沃土:国家级获奖柳腔剧目、省级展演精品、原创优秀歌曲等,不再是“殿堂”专属。即墨区系统规划“送戏进万家”“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即墨大夫》《花落谁家》等高口碑作品常态化回归本土舞台、走进镇街文化中心、深入村居广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叫好又叫座”的高水平艺术。
活动“接地气”,点燃参与热情:依托发掘培育的基层文艺骨干和“十百千工程”孵化的优秀团队,以“春晚直通车”系列活动、书画摄影展等群众性品牌活动为载体,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万余场(次),惠及群众百万人次。(孙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