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巍巍(中)与课题组同学教师节合影
在医学的世界里,血管外科是外科学的年轻科室。作为一名攻读血管外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有幸师从一位让我深切理解“医者仁心”真谛的导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教授。入学以来,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学到了许多比知识和技术更宝贵的东西。
临床之道:严谨与温度并存
每天早晨七点,吴老师总会准时出现在病房。“昨晚睡得怎么样?”“伤口还疼吗?”这些简单的问候,是他雷打不动的晨间仪式。他常说:“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就是要到病床旁边去,要关注病人自己的感受,这很重要。”
在手术台上,他的严谨令人敬佩:每一针缝合都力求完美,仿佛在雕刻一件艺术品。“血管手术没有‘差不多’,只有1和0的区别。”这是他最常对我们说的话。成功了是1,失败了可能就是0,而这0的背后是一条生命。
此外,在技术创新方面,他始终保持着开放态度。近年来,他带领科室团队开展了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瘤、TCAR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等新技术。他常说:“原本的技艺不能忘,前沿技术我们更要积极开展,只要对病人有益的,我们都要去学习。”
教学之责: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并重
每周三早晨七点,我们科室的讨论室总是亮着灯。这是我们课题组固定的组会时间,吴老师每次都准时参加,还会帮我们订好早餐,已经持续了数年。
组会上,他会询问我们每个研究细节。“数据趋势怎么样?”“这个结论经得起推敲吗?”有时候这种追问会让汇报者紧张地“汗流浃背”,但正是这种严谨,培养了我们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在课题指导上,他既给予方向性的指引,又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不要只做我让你做的,要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他鼓励我们创新,即使失败了也是宝贵的经验。
生活之关怀:严师亦是“慈父”
吴巍巍(一排右二)与学生一起秋游
学术上的严格要求之外,导师对我们的生活关怀无微不至。他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总会适时地问候:“家里都还好吗?”“最近有没有什么困难?”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帮助每一个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学生。
尽管工作繁忙,他也会尽量抽空组织课余活动,带着大家爬山、郊游。“医生也需要放松和调节。”在这些非正式的场合,他常常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从医患关系到家庭生活,无所不谈。
三年时光,我从导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血管外科的知识与技术,更是一种医者的态度与温度。他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医学道路上,我们有幸遇到这样一位引路人,他如血管般细致入微的教导,如血液般滋养着我们的成长。这份师恩,犹如人体内纵横交错的血管网络,虽然看不见,却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学术生命输送着养分。或许,这就是师道的真谛——如血管般细致入微,如血液般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