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因其巨大的生态功能与效益而被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1月6日是安徽湿地保护日,今年的主题是“大美湿地 绿水金山”。记者从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我市已建立市级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多部门协作,强化湿地保护与执法监管,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重要湿地为主体,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保护形式相结合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现有省级重要湿地6处,发布一般湿地名录28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
走进深秋的奎湖省级湿地公园,湖面宽阔,湖水清澈,绿意如织,鸟儿在芦苇丛中翩跹。这幅生态文明的秀美画卷背后,离不开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奎湖、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完成试点建设,青弋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外龙窝湖省级湿地公园获批设立。为促进精细化管理,3处省级湿地公园已实现监控、监测站点全覆盖。我市已连续3年完成省级重要湿地动态监测,及时把握湿地基本情况和生物多样性状况,掌握重要湿地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同时,我市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增殖放流、水源涵养等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湿地质量。围绕万里长江,芜湖通过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为片区、十里江湾人民公园、黑沙洲生态涵养区、江北惠生联圩生态公园、滨江公园、四褐山生态公园、天门山景区等重要生态单元,着力打造长江(芜湖)百里生态湾。
在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芜湖也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价值的多维实现路径,强化品牌效应,推广符合自然生态和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活动。在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片区,我市一方面加强对保护区特别是核心栖息地的水系、地形等的修复治理,构建适合野生扬子鳄的栖息地生境;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湿地友好型”农作物种植,重点发展以“稻渔”“稻鸭”为特色的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并依托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成功注册了“长乐鳄”系列7个子品牌商标,推进当地稻米、食品等产业聚态发展。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则将奎湖水面承包权收回国有,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在保障奎湖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推进渔业资源发展,走出一条湿地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奎湖鳙鱼”申报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湿地景观、湿地体验也在不断丰富。湾沚区百鸟滩、镜湖区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弋江区“三湖一坝”……越来越多的湿地正成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成为人民群众亲近自然、共享美好的绿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