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
吉林这片承载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黑土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锚定现代化大农业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在白山松水间铺展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壮丽画卷。
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凭借这份实干与坚守,吉林连续四年在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考核中斩获优异成绩,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黑土夯基:筑牢大国粮仓的吉林担当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从春播时的机器轰鸣到秋收时的金浪翻滚,从实验室的育种攻坚到餐桌上的“吉农优品”,现代化大农业的奋进曲持续奏响在吉林大地。
对于吉林而言,粮食既是骄傲更是责任,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十四五”以来,吉林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发展,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中国饭碗”装进更多“吉林好粮”。
“藏粮于地”稳粮仓,守住农业基本盘。吉林制定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成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稳居全国首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25万亩,黑土地耕层厚度、耕地等级、有机质含量实现“五连增”,让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持续焕发活力。
“藏粮于技”添底气,科技赋能提产量。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围绕育种制种,吉林加强寒地区域育种中心和玉米、水稻等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从春播到秋收,田野上的农机轰鸣取代了传统耕作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通过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示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4%。
一系列硬举措换来了实打实的丰收成果: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连续2年排在全国第4位,2024年更是达到853.2亿斤的新高,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实现“二十连增”,总产有望再攀高峰。
值得称道的是,吉林粮食单产连续3年位居粮食主产省首位,净调出量居全国前列,在2021年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2022年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及2023、2024年省级党委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均斩获“优秀”等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吉林始终扛稳重任、站在排头。
产业赋能:拓宽富民路径的多元实践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的吉林,东部山区林特山珍隐匿,中部平原五谷丰登,西部草原渔牧兴旺,孕育了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食用菌、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七大“吉字号”农产品品牌。
“十四五”以来,吉林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立足资源禀赋,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的同时,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吉林着力创新以人参为代表的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出台支持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31.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89.8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9%和2.4%。2025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一产增加值增速均达到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彰显出强劲韧性与活力。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人参产业为代表的园艺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园艺特产业综合产值达1620亿元,较2020年增长20.8%,其中人参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25年,人参全产业链年产值有望冲刺千亿规模,“吉林人参”正从传统中药材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元产品延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与此同时,肉牛、肉羊产业快速崛起,出栏量增速居全国前列,成为乡村产业新的增长极。
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让“原字号”身价倍增。吉林大力推动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转型,推动农业产业由粗到精、由短到长、由单一到复合,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农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异军突起,将田园风光、民俗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田园里增收”,构建起“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融合发展格局。
城乡融合:绘就和美乡村的宜居图景
乡村不仅要富,更要美。
“十四五”以来,吉林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工程,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彻底改变过去“垃圾围村”的局面。高标准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农村卫生条件大幅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千村美丽”村4066个、“百村示范”村681个,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星罗棋布,绘就“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田园美景。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速补齐。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让农村“出行畅、用水净、用电稳、上网快”;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边境乡村建设独具特色。吉林拥有1400多公里边境线,通过建立完善边境村包保帮扶、派驻工作队、干部挂职锻炼、村企结对机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等行动,推动边境村组团式一体发展。如今的边境乡村,产业兴旺、民族团结、边防稳固,成为守护祖国边疆的“坚强堡垒”和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彰显“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美则国家兴”的深刻内涵。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五年奋进,铸就辉煌。“十四五”时期吉林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将继续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黑土地焕发更大生机活力,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闫虹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