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回乡,让贫瘠的土地开出幸福的花 ——记青海海东市化隆县德恒隆乡卡什代村党支部书记马军祥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次数:2

7月18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最西端的卡力岗山风光秀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成片的油菜花田犹如金色海洋,将这座高山装点得格外明媚,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无数乡亲想要逃离的“穷窝窝”。

种这些油菜的,是卡什代村的党支部书记马军祥,今年35岁,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一名大学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马军祥一心想回到家乡,他知道这座大山难以征服,但他不甘心。

他说:“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干出个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看,卡力岗的山头上也能刨出‘金疙瘩’!”

毕业后,马军祥先后在德恒隆中心学校、化隆县公安局德恒隆派出所工作,2018年11月又在卡什代村担任村级事务助理员,这些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对卡什代村的了解日益加深。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卡什代村搬迁至岗蓝卡易地扶贫安置点,从山顶到山腰,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性扭转。但同时,易地搬迁加上年轻人外出做拉面生意,村里多了很多撂荒地,马军祥看着心疼,于是跟亲戚借了4万元,买了一辆拖拉机,在133.33公顷撂荒地上,种起了青稞、小麦、油菜。

谁也没想到,种地的第一年马军祥就从入账的10万元中拿出3万元交给了村集体。马军祥说:“这些土地本来就是大家的,现在收获了,每个人都应该有份,我也想激励那些走出大山的人多为家乡作贡献。”

2020年底,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马军祥竞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成了化隆县唯一一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

“除了自豪,压力更大。”任职后的马军祥几乎每天都在问自己“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他一边想,一边俯下身子干。先从村党支部队伍建设抓起,除了规范“三会一课”等制度,更是储备了12名积极分子,发展了5名大学生入党,为基层党组织增添了活力,逐渐提升了凝聚力。

有了“领头羊”,马军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怎样让搬迁后的村民忙起来、富起来,成了他的工作目标。

wechat_2025-08-11_071340_165

生态宜居的卡什代新村。受访者供图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马军祥率先在全乡范围内推行“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在卡什代村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里广阔的山区和良好的天然牧草发展养殖业。

在德恒隆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一座养殖场很快在村里落成,养殖场有了营业额,村集体经济也终于破零。

随后,马军祥及村“两委”积极探索消费帮扶新模式,在东西部协作江苏省无锡市的牵线搭桥下,在无锡市锡山区打造了一家化隆高原绿色家畜产品展销店。如今,展销店年营业额突破300万元,盈利后,一次性为村集体经济上交12万元收益,并为村里的脱贫户、监测户提供10个公益性岗位,将他们的年收入提高到6000元。

看着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马军祥除了欣慰,有了更大的动力。

wechat_2025-08-11_071410_989

工作中的马军祥。牛玉娇 摄

为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马军祥鼓励有拉面技能且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外出经商,并为他们解决启动资金。

马军祥四处奔走,积极协助161户村民办理“拉面贷”,贷款金额达2000万元,如今,卡什代村180多户村民在全国380个市区开办了拉面店,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

助力村民致富的同时,马军祥也不忘搞绿化,他说只要努力,山上能长出“金叶子”,田里能结出“金果子”。在他的带领下,卡什代村“三北”防护林项目造林面积达70.92公顷,党员群众义务植树8000余株……

看着村子一天天变靓,村民生活一天天变好,马军祥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站在卡什代新村,可以瞭望山脚下的黄河,1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群科新区,大家的好日子一天胜过一天。”

在马军祥的个人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句话:“党员干部冲在致富一线、创业一线,把致富和振兴当成一场硬仗来打,才能为群众增收蹚出路子。”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