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丹寨:牢记嘱托,步步“登高”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次数:11

丹寨:牢记嘱托,步步“登高”

——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

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奋勇前行

丹寨,地处黔东南腹地,山峦叠翠,溪流潺潺,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近年来,丹寨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登高”之路。

?守护绿色根基

擦亮生态底色?

丹寨的“登高”,始于对生态本底的敬畏与坚守。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短板,丹寨以“刮骨疗伤”的决心推进系统治理。曾经过度开发、乱堆乱倒形成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废弃矿山重现生机。

丹寨汞矿遗址,通过实施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治理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741亩,治理废渣205万立方米。

万达小镇的东湖水环境生态修复,新增人工湿地24亩,湖滨岸带2000米。

龙泉山、排调河等重点区域,创新“网格化+智慧监测”管理模式,构建起“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全链条保护体系,让每一寸绿色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转换发展逻辑

激活绿色动能?

生态保护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转型跨越的“跳板”。丹寨深挖生态资源潜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

依托优质气候与纯净水土,打造茶叶、中药材、蓝莓等绿色农业品牌,“丹寨硒锌茶”“蓝莓产业基地”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带动1.82万农户增收。

以“生态+”赋能全域旅游,开发“云上丹寨”生态康养线路、非遗文化体验游等业态,年接待游客突破860.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2.75亿元。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守绿换金”的获得感。

?创新普法宣传

凝聚全民共识?

生态保护的“丹寨实践”,离不开全民参与。

丹寨率先开展“生态课堂进村寨”活动,将生态环境普法宣传融入传统节庆、地域智慧和基层治理。将“翻鼓节”“芦笙节”“苗年”“吃新节”等12个传统节日变身法治课堂。在全县30个边境村设立法治文化长廊或者鼓楼法治讲堂,培育“法律明白人”月月开展法治主题宣讲。

通过为178棵古树配发“电子身份证”,成立“1司法工作员+1护林员+10农户”巡查组联合开展古树“体检”,实现“晨查虫害、午看土质、晚防盗伐”的精准管护。

如今的丹寨,形成了一幅“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共治画卷。

牢记嘱托再出发

登高望远启新程?

站在新的起点,丹寨正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行动纲领,谋划更深远布局——启动“中国丹寨·世界矿博园”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黔东南绿色低碳发展样板……每一步都紧扣“生态优先”主线,每一程都彰显“人民至上”初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丹寨的步步“登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铿锵回应。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绿色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生态文明的篇章续写辉煌。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