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课 感知“未来中国”魅力

发布时间:2025-09-20 浏览次数:4

趣味运动会

畅谈科学知识

激光雕刻树叶

听完“大课”,还追着老师询问关于“机器人给细胞做手术”的细节;在激光雕刻体验课堂上,惊讶地获悉“哪吒是天津人”,要把这个“知识点”分享给小伙伴们;一边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一边用AI共绘诗词意境;在“龙行天下”的游戏中,大家团结协作,这边队伍大喊“one?two!one?two!”,那边队伍齐道“1,2!1,2!”……

昨日上午,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119位选手走进天津市耀华中学——大家与耀华学子“同上一堂课”,在诵读诗词、手工制作、科技体验、运动竞技等活动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授大课?让“小迷妹”萌发科学向往

“我感觉针刚扎进去的时候,皮肤表面会有很明显的刺痛感,就像被红蚂蚁叮咬一样。这种刺痛感非常强烈,还会让人产生一种仿佛人体经脉被牵拉的感觉。”来自缅甸的邱靖晶同学的回答,让耀华杰出校友、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教授夸赞:“小姑娘很厉害,还联想到了中医。”

昨天早上的耀华中学礼堂里,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先上了一堂前沿科技大课,赵新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跨学科技术“教会”机器人完成高精度细胞手术,大家听得聚精会神,对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产生了深入思考。邱靖晶和其他选手课后追着教授询问更多细节,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通过这堂课,我对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选手们被分为8个组,开启耀华中学“日常课堂”体验:耀华文化元素徽章制作、丝网花制作、邂逅汉字之美、激光雕刻树叶、AI赋能诗兴遄飞、蓝晒照片制作,以及排球活动课、乒乓球活动课。大家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感受中国课堂的丰富魅力,中外同学在课堂互动中让文化交流焕发光彩,也留下了温暖印记。

一朵朵“非洲堇”丝网花在大家手中“绽放”。帅气的古巴选手马思煜说:“我的国家也有类似技艺,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程。”他要带着作品回国,也希望能在古巴再制作同样的花朵,“一起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那时,一头连着中国课堂的回忆,一头系着跨越大洋的情谊。

在AI赋能诗兴遄飞课堂,老挝的王美蓉与耀华学生相互交流,发现AI已融入中国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当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既可以通过大家的书画作品展现,又可以通过AI呈现各种韵味时,太令人惊叹了。”显然,智能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共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这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学子合作?增进跨文化友谊与信任

“我看过‘哪吒’的电影。”第一次接触激光雕刻的津巴布韦选手爱仁在设计图样时选择了哪吒造型,还用拼音打出了“中国天津”。当耀华的铭雨同学告诉她“哪吒是天津人”时,爱仁相当惊喜,说要把这个“知识点”分享给更多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爱仁亲手制作了一枚雕刻着自己人像的树叶,并邀请铭雨等同学一起合影,记录下这快乐的时刻。

虽然大家是初次相见,但通过中文、通过中国文化,彼此很快就熟悉起来。

排球活动课上,女排奥运冠军、天津体育学院中国排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娜面对的都是“零基础”的同学,从排球的核心动作教起,很快大家就“打成一片”——传球、扣球、发球、拦网……都有模有样。耀华中学的王亚楠老师表示,通过共同训练,各国学生打破了文化隔阂,在实践中相互了解,并建立了珍贵的友谊,培育了国际视野和包容共赢的心态。

游戏带来的欢乐,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龙行天下”“花开花落”“垒高塔”“接力回旋”等多个合作体育游戏,增强了大家的团结协作与信任。在“龙行天下”游戏中,这边队伍大喊“one?two!one?two!”,那边队伍齐道“1,2!1,2!”,比拼协调与速度。“我第一次玩,太有意思了。”获胜队的“龙头”是来自墨西哥的李泰,“我们再配合试几次,还能加快速度。”

几乎每一位“汉语桥”选手都“搭档”一位耀华学生。高一的李林曦告诉记者,自己的“搭档”是亚美尼亚的诸葛亮:“他喜欢‘三国’,还曾经因为扮演诸葛亮拿过一次冠军,所以给自己起了这样的名字。”从名字渊源聊到语言,又提到各自感兴趣的艺术门类,文化交流在青春学子之间自然流淌着真诚与热忱。

耀华中学之行在快乐的“追梦中文?不负韶华”的呼喊声中结束。“汉语桥”以语言为媒,中国的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底蕴与发展,正在天津,被世界的“未来”——这些五大洲的学子们,看见、感知并向往。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