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名为“黄果树”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6

“做不到一百分,但必须求个问心无愧、公平公正。”这句话,水城区猴场乡黄果树村党支部书记颜政杰常挂在嘴边,也刻在心里。

2023年11月,他临危受命时,黄果树村还顶着“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然而,短短两年多时间,黄果树村已成“四季有收成,亩亩有效益”的产业强村。

在颜政杰看来,基层工作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要的就是村门大开,拉近和百姓距离。村“两委”也一直坚持开门听民意,确保村民需求得到精准响应。

闲暇之余,颜政杰也会细细抚摸爷爷留下来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黄瑶 摄

为实现服务到户、联系到人,每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了包组干部和网格员。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的联系卡上,清晰印有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的职务与联系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村民有任何问题,既可以随时找包组干部或网格员反映,也能直接拨打电话联系,真正实现“沟通零距离”。

今年7月,17组村民黄安院因需赴外省就医,却不清楚异地就医的备案流程,便拨打包组干部的电话求助。包组干部接到电话后,立即上门帮她完成了线上报备,及时化解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除了服务群众有温度,村“两委”也注重凝聚干部队伍的向心力。自2023年11月起,村里建立起每周一次的交心谈心机制,搭建起常态化的沟通平台。起初,干部们发言谨慎,随着交流深入,大家逐渐打开心扉,主动反映问题、建言献策。在2024年4月光伏项目专题研讨中,踊跃的讨论为项目5月顺利落地打下坚实基础,与初期沉默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思想统一带来的合力提升。

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收稻谷。受访者 供图

思想拧成了一股绳,行动便有了方向。颜政杰带着村干部,一手抓产业发展的“大事”,一手解群众心头的“小事”。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产业。依托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黄果树村积极推动烤烟、蜂糖李、水稻、高粱、猕猴桃种植与牛羊禽类养殖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一村多品”的集群效应。一批“新农人”与“土专家”也纷纷涌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16组的陈刚,过去和妻子在浙江打工,年收入约8万元。看到家乡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2023年底,他毅然返乡,种植烤烟120余亩,通过“种植+农户”模式发展产业,仅一年时间,纯利润就有16万元。他不仅自己富起来,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9600元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13组的熊文昌,是种了15年烤烟的“土专家”。他借助“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烤烟150亩,带动36名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跟着能人干、一起把钱赚”。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村集体坚实的支撑。陈刚回忆,刚回来时不懂技术,村里每年组织的种植培训,从防虫害到优选种,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心里有底,手里不慌。”同时,积极的奖补政策也激发了村民的干劲。2025年,村里发放产业奖补318万元,交通补贴15.1万元,直接受益566户。

此外,2024年5月央企大唐公司在村里落地3000亩光伏项目,不仅带来土地租金收入2800余万元,更解决就业200余人,人均工资收入20000余元。如今,全村已发展烤烟2600亩、玉米4200亩、蜂糖李1300亩等一系列产业,村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村里的烤烟产业。受访者 供图

产业上来了,民心更不能落下。村干部们不仅要能谋划产业“大事”,更要能办好群众“小事”。

黄果树村的22名退役军人被动员起来,成为基层治理的“和事佬”,他们说话有分量、办事有方法,邻里小摩擦总能第一时间化解。村干部们更是化身“移动服务站”,谁家缺劳力,他们就下田帮忙;谁家常用药断了,一个电话就代购送到家;水电出了故障,他们抄起工具就能修。

年过六旬的王珍连对此深有体会。今年4月,村干部入户走访时发现,她年老体弱,家中儿子又身患残疾,农忙时缺少劳动力,便将其列为帮扶对象。到5月底插秧时节,几名村干部主动下田,帮她插秧。看着整齐的秧田,老人连声道谢:“真是多亏你们!”

从强化组织到做强产业,再到服务民生,黄果树村的振兴之路,是村“两委”与全体村民同心同德、扎实奋斗的成果。如今,黄果树村这艘航船,正朝着产业更加兴旺、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的未来,稳健前行。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