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兴远高科、谊安医疗等37家科创园,入驻企业109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667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5.24亿元……近年来,三河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育强主体、共建平台、成果转化、要素融合等渠道,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地,让更多京津创新成果在三河落地生“金”。该市科技创新能力连续7年跻身河北省A类等次,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
11月3日,三河市新宏昌专用车有限公司自卸车生产车间内,全自动激光生产线高速运转,自卸车、半挂车、随车起重机等专用车辆整齐排列,彰显其高端精密机械制造实力。
该公司深耕专用车领域25年,投入4.8亿元升级设备、研发产品,与燕山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与宝钢等企业打造联合实验室,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成功推出国内首台甲醇动力矿用卡车、新一代新能源自卸车等行业领先产品。
“我们拥有200余人的研发团队,获得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专用汽车年产能达3万台。”该公司轮值总经理陈猛介绍,近年来,公司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10个月,公司海外订单同比增长30%以上。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目前,三河高端精密机械产业集群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聚集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企业27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3家。今年前三季度,该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94.44亿元,同比增长9.7%。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河市持续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开展定向帮扶和精准服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0家,企业在创新链条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强化。
三河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越介绍,该市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谋划、研发、转化、落地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加强产业上下游联动,助力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突破。
为促进创新主体提质增量,三河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加速培育壮大高端精密机械、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在三河市华夏恒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轰鸣运转,一台台石油钻采设备陆续走下生产线。该公司采用的“精密加工—特种工艺—整机组装”工艺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生产计划达成率提升至98%,产品主要销往中海油、中石油等企业。
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实现跨越发展。目前,该公司70余台(套)全球顶尖核心设备稳定高效生产,精密钣金零件加工精度控制在±0.1毫米,高端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仅0.8微米,激光熔覆工艺延长易损件寿命3至5倍。
“做石油装备生产,精度和稳定是生命线。”华夏恒泰生产经理邱振邦介绍,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新生产基地计划明年投用,将布局4条全自动生产线,朝着“黑灯工厂”发力,有望提升产能120%。
做强创新载体,加速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落地难,中试场地短缺,是科创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期困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作答。
11月3日,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一台高性能算力服务器在流水线上装配完成,仅需十几分钟。“我们的产品研发主要在北京,在燕郊中心完成孵化转化并实现量产。”该公司制造中心负责人宋世杰介绍。
近年来,燕郊中心通过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对接100余项京津及全国创新高地的科技项目,落地联泰集群算力、纳开科技等8家科技型企业,通过构建“创新链耦合产业链”模式,推动京津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在三河落地转化。
作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燕郊协同创新基地一期即将投用,二期正稳步推进。“基地将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吸引80家初创企业入驻,以京津科技创新赋能河北产业发展。”三河市招商促进中心主任彩国新说。
秉持“京津研发、三河转化”理念,三河市探索全链条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对接京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创园区、中试平台和孵化器,切实让每一项技术研发都能在产业中找到应用场景。目前,该市建有省级研发平台32家、市级研发平台188家、孵化平台26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家,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成长路径,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越发成熟。
三河市紧临京津,域内寸土寸金,如何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近年来,以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三河市大力推进科创园建设,有效破解项目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让众多科技型企业在这里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走进位于兴远高科产业园的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在运转,一台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器即将发往北京及全国各地。该公司总经理赵慷介绍,公司研发基地留在北京,生产基地放在产业园,每年有两三款新产品顺利量产,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
作为科创园,占地120亩的兴远高科产业园陆续引进海光仪器等86家企业,其中承接北京转移的中小科技企业占比超80%,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目前,三河市已建成兴远高科、谊安医疗等37个科创园,入驻企业109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3家、规上工业企业38家,14个科创园获得廊坊市级以上孵化器批复。蓬勃发展的科创园,正在成为三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从2001年注册成立,到2017年在德国设立子公司、202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再到进军东南亚市场,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内工业温控领域领军企业。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1亿元、净利润1.8亿元,经营规模与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企业快速发展,离不开三河市在科技创新、减税降费、要素保障等方面的贴心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振国表示。
在三河市相关部门支持下,该公司先后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9个研发平台,与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获得自主知识产权300余件,制定技术标准10余项,助力三河高端精密机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为企业难题‘把脉问诊’,用精准服务纾困解难。”三河市“走访解促”办负责人沈培介绍,该市深入开展“走访解促”活动,建立政企沟通交流、常态化包联、诉求办理与反馈等工作机制,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高效对接。
好政策、好环境、好服务,让科技企业在三河安心扎根、舒心发展。
今年,燕郊高新区创新“移动服务站+专家智囊团”沉浸式服务模式,为12个产业园提供运营指导,为64家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外贸展会支持、首台(套)申报等政策咨询,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800余家,500余家已获认定。
三河科达实业有限公司有融资需求,廊坊银行三河支行主动对接,在两周内发放贷款9730万元,及时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今年,三河市金融服务中心联合燕郊高新区等部门已组织开展19次政银企对接活动,促成意向融资15.01亿元,实际放贷13.67亿元。
该市还充分发挥双创产业联盟、赛迪燕郊科创中心等平台作用,围绕企业培育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服务企业1445家次,解决各类问题416件,实现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按需供给”。
三河市实施京津资源深度对接行动,开展双百互进活动23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5.24亿元。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河北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签约落地,将推动地质资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
“软”环境赋能,“硬”政策托底,推动三河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项目持续落地,产业集群创新活力与产能效能持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
刘 杰 马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