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佳雯
一件件泛黄的文献、历经风雨的实物和带着硝烟气息的老照片背后,有着怎样的抗战故事?昨天,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遗珍 英雄永怀”抗战文物征藏鉴研会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
自2018年起,上历博一直积极致力于抗战相关文物的收藏,至今共征集抗战相关物品200余件。此次鉴研会集中展示近年征集到的抗战文物,这批文物资料时间跨度自1932年“一·二八”事变至抗战胜利初期,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共同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
现场,捐赠者代表作了分享。顾力丹动情地回顾了家族几代人与中国进步事业紧密相连的经历,“我的爷爷热衷学习进步书刊,我的二爷爷曾在《申报》《新华日报》等从事文化工作,为党的宣传事业奋斗终生。我的奶奶是‘一二·一’惨案四烈士之一于再的胞妹。”顾力丹表示,“这次捐赠,是希望让文物‘藏有所归、用有所值’,尤其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
鉴赏环节,一面布满字迹的旗帜尤为引人注目。“十三日扬子江渡河”“七日同济大学”“大场镇陷落”……这面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签名战历旗上的文字清晰记录着该部队1937年至1939年的行迹,是直接反映日军侵华的罪证。
上海东北义勇军后援会(成立于1932年)核心成员冯少山、李次山、殷芝龄于1933年3月25日的合影,弥补了《申报》等文献中影像的缺失,对还原上海民间抗日运动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
部分文物展现抗战期间的宣传工作与文化抗争。例如1937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行的《国难新闻》创刊号,倡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2年版《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以大量影像记录淞沪抗战实况,发行广泛;鉴研会上还展示了相关戏剧材料,包括熊佛西在四川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及募捐公演照片,展现文艺界以公演募款形式支援抗战的活动。
一批反映中国共产党及新四军抗战活动的物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新四军臂章、《大众日报》记者证等。近日新征集到的1937年7月15日《解放周报》,刊载了“七七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发表的通电原文。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周峥、上海图书馆黄薇及淞沪抗战纪念馆林杰从专业视角肯定了新四军臂章等珍藏的价值,提出此批征藏具有“多元化、生活化”的特色,希望未来能结合多方资源活化博物馆藏品,重现历史现场。
这次征藏鉴研会中展示的文物文献,七成以上为各界市民所捐。如胡金仙所藏的文物中,不仅有斯诺签名版《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也有其在伤兵医院担任护士时伤病员和医生为他而写的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