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迎来圩日。这座古称“大乌圩”的古镇枕着白沙江与上寺河,晨光里,大安桥上的石板路泛着潮意,街头的老字号招牌字迹斑驳。赶来摆摊的摊贩竹筐轻晃,扁担“吱呀”声漫过街巷——这里是广西三大古镇之一,藏着400年商道烟火。
据清代道光《平南县志》载,大乌圩“当往来徙马舟车,络绎辐辏”,明末清初便已跻身巨镇之列。传说古圩因江畔巨乌桕树得名,乡民曾在树荫下物物交换,后因江流入境水流渐稳,“大安”之名渐替“大乌”,却始终未改市井烟火的温热底色。
清晨6时,肖记烧鸭店的灯光率先刺破薄雾。“今日农历廿八,圩日生意旺,卤味得多备些。”非遗传承人肖逸一边叮嘱伙计,一边将洗净的土鸭挂上木架。案板上的鸭子约3公斤重,正是用本地米糠养足120天的“主角”。肖逸指尖翻飞,秘制调料灌进鸭腹,铜针如游鱼般穿过皮层,缝合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一段跨越五代人的味觉传承。荔枝木在烤炉里烧得青烟微淡,鸭子悬于焰心之上,油脂滴落炭堆的“嗤啦”声里,金黄的脆皮渐渐泛起琥珀光,40分钟的炙烤,让时光都染上了焦香。
上午9时,阳光漫过雕花窗户,镇西街已是人声鼎沸。卖农具的老汉敲着犁铧喊卖,卖草药的阿婆往顾客兜里多塞了把陈皮,扎着红头绳的小女孩吃着香甜可口的沙翁糍,脸上浮现满足的笑容……农历“二五八”的“趁圩”传统,早已不是简单的物资交换:竹篓里装着刚摘的青菜,布袋里盛着新晒的桂圆,熟人相遇时的一声“您好啊”,比任何吆喝都更暖人心。这熙攘的人潮里,有挑担谋生的汗滴,有孩童追闹的笑声,共同织就了古镇最鲜活的烟火图鉴。
临近中午,肖记烧鸭店里飘出诱人的香气,不断撩拨着赶圩人的味蕾。熟客蒙绪平接过打包的烧鸭,感慨道:“追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可是过年才能盼到的美味。”咬一口鸭皮,脆响里渗出酸甜卤汁,目光掠过处,他仿佛看见年轻时挤在摊前的自己。这道由粤商带入的烧鸭美食,经百年改良已成非遗,每一口都裹着岁月的滋味——它是物质匮乏时的节庆期待,是生活富足后的日常慰藉,更是家族聚会上永不缺席的温暖符号。
若要寻“大乌”的根脉,须往镇正街的深处走。康熙年间的列圣宫青砖依旧,飞檐上的瑞兽凝望着双江交汇处;道光年间的大安石桥青石板已被步履打磨光滑,仿佛还留着商船卸货的痕迹。最醒目的是粤东会馆的大门,“粤东会馆”四字虽已风化,却默默诉说着古镇的商贸传奇——明末清初,乌桕树下的物物交换,因双江通航而成“大乌圩”;商船入镇见水流平缓,齐呼“大安”,地名便由此而来。当年的车马舟船虽已远去,古建筑却如时光琥珀,封存着“富甲一方”的旧梦。
粤东会馆旁的古榕树下,老人们围坐石桌打牌。200多年的树冠如伞,将日光筛成碎金。镇北社区支书包汉松走过时,开杂货铺的张婶递来一杯茶水:“包支书,喝口茶解解渴!”这份熟稔的问候,正是圩日最动人的注脚——即便网购便捷,大安人仍愿在圩日里捧起带露的蔬菜,在老街下接过老友递来的旱烟,让脚步慢下来,让时光在家长里短中静静流淌。
暮色渐渐漫过镇兴街,挑夫们的竹筐里只剩下零星的货品。最后一批烧鸭出炉时,肖逸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微笑着说:“现在年轻人爱拍短视频,说我们这是‘活着的古镇’。”可不就是么?古码头的石阶上,货船蹭过的痕迹清晰可见;老茶馆的木桌上,隐约还能辨出民国商号的刻字;就连空气中浮动的烧鸭香,都带着百年前粤商货船上的咸涩海风。
这便是大安,在圩日的烟火里藏着“大乌”的魂。它是舌尖上的焦香烧鸭,是古榕下的棋语茶烟,是石板路上永不消散的人潮。400年光阴流转,双江见证了商道的兴衰,手艺的传承,而圩日始终是古镇的心跳——它让过去与现在在此重逢,让物质与情感在此交换,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岁月长河里闪烁的星芒。(周珂 莫舒华 温欣)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