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通讯员吴曙)秋收的田野,秸秆成了农民的棘手难题。日前,麻城市农业农村局在白果镇梁家畈村举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通过机械化作业演示和模式推广,探索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径,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现场观摩区里,“田间处理+加工转化”的全链条场景格外吸睛。在水稻秸秆处理现场,一台加装“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正高效作业,稻穗归仓的同时,还田秸秆被瞬间粉碎后均匀撒落田间,随后通过旋耕机开沟起垄,将秸秆翻埋还田,利用微生物自然降解发酵。当地农技人员介绍:“这种“粉碎还田+微生物腐熟”技术,能让秸秆30天内完全降解。”
在另一侧的离田作业区,打捆机将秸秆压缩成20公斤左右的方块,随后被装车运往企业,通过饲料化(青贮池)、燃料化(生物质发电)、基料化(菌菇培育)等途径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农机手老李笑着比画:“以前秸秆堆在田里没人管,烧秸秆要挨罚,现在打捆卖钱,一亩地能多挣近300块,够给孙子买两箱奶粉!”
据统计,到2025年底,通过政策扶持和农机配置优化,麻城市秸秆“五化”利用量将达到52万吨左右,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不仅有效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更能带动当地农户与市场主体增收,实现双赢。
此次现场会不仅是技术与模式的展示台,更是资源与需求的对接桥。下一步,麻城市将以“全链条利用、全周期管理”为目标,持续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维利用模式,力争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再创新高,让“田间废弃物”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