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金塔答卷】从胡杨独秀到全域焕新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5

金秋十月,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迎来一年中最动人的时刻——连片胡杨褪去翠绿披上“黄金甲”,阳光穿透叶片,在地面织就斑驳的金色光影。金波湖澄澈如镜,鸭子嬉戏其间,瀚海红柳点缀一旁,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秋日画卷,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景区内,有人举着相机寻找最佳拍照角度,有人架起手机直播这现实版的童话世界,还有人围坐一圈纵情歌唱……

这样热闹的场景,放在十余年前,几乎难以想象。

景区安全保卫部部长王永全说:“这里之前就是个防风固沙的林场,2010年才开始打造景区。”说起景区的变迁,作为本地人的他非常感慨:“一开始没多少人,观光车也只有8辆。近几年游客翻倍增加,观光车已经发展到40余辆,客流量最高时,我们还要向其他公司租赁观光车。”

记者在胡杨林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看到,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耐心为游客解答路线规划、门票预约等问题。文创产品区,印着胡杨、航天元素的笔记本、钥匙扣等商品摆放整齐,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挑选。

来自香港的游客张佳萍告诉记者:“这里天特别蓝,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走在林子里,感觉所有的压力都消失了。”

广东游客莫桂华则遗憾来得稍晚:“胡杨太美了,明年一定要早点来,看它最美的样子!”

生态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陕西、四川、青海等地的车辆,蓝色的指示牌清晰标注着停车区域和出口方向。

“以前游客的车都停在景区外的土路上,高峰时段经常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新建的生态停车场能容纳3000多辆车,景区日均承载力提升到3万人次。”王永全一边检查着摆渡车一边说,“我们还优化了内外交通线,新增了3条摆渡车线路,每10分钟就有一班,游客下了车就能直接到景点,不用走冤枉路。”

景区还升级了智慧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就能获取一键导航、语音讲解、VR全景等服务。

“以前常有游客在林子里迷路。现在有了语音导航,跟着走就能逛遍景点,还能听讲解,了解胡杨的生长习性和金塔的历史文化,体验感比以前好太多了。”王永全说。

广之旅国际旅行社服务有限公司导游柴雅婷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景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服务也越来越贴心。”

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的蜕变,是金塔县“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开局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理念,把文旅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金塔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一级主任科员李艳说。为了让文旅发展有章可循,金塔县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先后编制完成《金塔县全域旅游提升规划》和《金塔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为全域旅游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此外,金塔县一方面全力推进胡杨林景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实施入口综合服务区、生态停车场等20余项提升工程,解决游客停车难、如厕难、观景难等问题;另一方面,金塔挖掘文旅资源的多元价值,推动“文旅+体育+研学+生态”深度融合,连续举办多届酒泉金塔胡杨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累计吸引数万名客商和游客参与。环胡杨林马拉松、自行车挑战赛、汽车拉力赛等省级乃至国家级高端体育赛事的落户,更是给金塔贴上了“运动+旅游”的新标签。

“我们致力于打造‘四季都有景、全年都能玩’的旅游模式。”金塔胡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德刚介绍,景区精心策划了“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戏雪”的全时旅游产品,推动游客量从之前的30万人次跃升至去年、今年的70万人次,实现了翻倍增长。

这样的“全季运营”模式不仅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更让金塔的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天空之镜”演唱会全网曝光量超10亿次,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金色胡杨、居延汉简、治沙成果、弱水环流等元素亮相央视,让更多人了解了金塔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之美;神舟、胡杨主题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累计播放量突破50亿次,金塔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景区还通过“就业+产业”联动模式,让周边居民实实在在分享了文旅发展红利。据统计,景区累计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同时依托研学团队和游客客流搭建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引入枸杞、葡萄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销售,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十四五”期间,金塔县三产增加值达37.6亿元,年均增长12.8%。建成6个商贸综合体,设立3个烧烤啤酒夜市,打造2条美食街,吸引1000余户商贸企业(个体)入驻,首家进口商品免税店建成运营,还实现了本地蔬菜首次出口,预计2025年社会零售总额将完成27.2亿元,较“十三五”末年均增长8.7%。

如今的金塔,正以胡杨为笔、文旅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继续书写更多“诗与远方”的新故事。

来源:酒泉市融媒体中心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