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5年临沂市棉花稳产提质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4-15 浏览次数:7

各有关县(区)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棉花稳产提质”的要求,我中心制定了《2025年临沂市棉花稳产提质技术指导意见》,请结合实际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强化轻简化机械化植棉、集中成熟栽培、抗逆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引领带动,狠抓防灾抗灾减灾,稳定棉花面积,提高单产和质量水平。

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5年4月15日

内容右侧:

2025年临沂市棉花稳产提质技术指导意见

棉花是我国基本农作物和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具有“纤、油、饲”等多重功能。为推动我市棉花稳产提质,各地要积极引导各类植棉主体,深挖旱薄地及高效棉作制度的棉花生产潜力,努力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从“种-管-收”三大环节入手,调优棉花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棉花轻简化、机械化、集中成熟、抗逆栽培及绿色可持续关键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棉花生产质效。

一、提高“种”的质量,夯实稳产提质基础

1.施基肥。结合整地,一熟制棉田亩撒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0%)100公斤以上,配合棉花专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40~50公斤作基肥,翻耕25厘米以上,再经过耙耢,使棉田平整,土壤细碎,上松下实;两熟制棉田,要充分利用好前茬施肥,收到一季施肥两季用的效果,减少重复施肥成本,提升养分利用效率。

2.造墒。遵循“分类施策、节水增效”原则:墒情不足的棉田亩灌水50~60立方米。旱地棉田优先采用顶凌耙地、雨后抢墒、覆膜保墒或等雨播种等抗旱技术,最大限度蓄纳自然降水,确保播种期土壤含水量达标。

3.选种。根据生态条件与种植模式优选品种:一熟制春棉选用株型相对紧凑,叶枝弱、赘芽少、早熟性好、吐絮畅、易采摘、纤维品质好的春棉品种。两熟制春棉选用高产优质的中早熟杂交棉品种或生产潜力大的中早熟常规棉品种。两熟制夏直播棉选用株型紧凑、吐絮畅、生育期110天以内的高产优质早熟棉(短季棉)品种。

4.播种(育苗)。一熟制春棉提倡于4月中下旬精量播种,可根据种植习惯采用100厘米×50厘米大小行或76厘米等行距配置,播种深度2~3厘米,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一穴播1~2粒种子。两熟制育苗移栽棉田,采用轻简育苗技术,适时移栽,提倡采用开沟移栽机作业,深度10~12厘米,栽后浇透定根水。移栽密度杂交品种2000~2500株/亩,常规品种2800~3000株/亩。两熟制直播棉田,于5月20日至6月5日,贴茬或灭茬后抢时抢墒直播,行距为60~70厘米(采用机械收获的可适当调整行距),播种深度1.5~2厘米,精量条播亩用种量1.5~2公斤左右,留苗密度5000~6000株/亩;对于麦(饲、油)后直播短季棉,随播种施入(深度≥12厘米)控释氮(纯N)10公斤、磷肥(P2O5)5公斤、钾肥(K2O)5公斤;土壤墒情不足时,播种后及时浇水,确保棉花在6月10日前后出齐苗。

5.除草。播后覆膜(出苗)前亩均匀喷施33%二甲戊灵乳油100毫升+72%异丙甲草胺乳油100毫升,封闭杂草萌发层;覆膜棉田需压实膜边,防止风揭。苗蕾期结合中耕培土除草,实现化学防控与农艺措施协同增效。

二、提高“管”的质量,搭好稳产提质架子

6.放苗定苗。地膜覆盖精量播种棉田,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并通过放苗灵活控制棉苗数量,不疏苗、不定苗;其它棉田2~3真叶期定苗。高肥力地块留苗密度每亩3500~4500株,中低肥力地块每亩5000~7000株。

7.中耕培土。盛蕾期采用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完成中耕、除草、破膜、培土,中耕深度8~10厘米,培土高度达到棉秆基部子叶节以上,促进根系下扎和防涝抗倒。结合破膜培土,同步清除田间地膜,进行无害化处理。

8.肥水运筹。春棉一般于7月上中旬结合浇水或降雨,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夏直播早熟棉于盛蕾至见花期每亩追施尿素、硫酸钾各10~12公斤。盛蕾期后若出现土壤干旱,应及时灌溉,每亩灌水20~30立方米。

9.系统化控。现蕾前后根据棉花长势和土壤墒情,每亩喷施缩节胺0.5~1克;盛蕾至初花期每亩喷施缩节胺1~1.5克;于7月20日前后或棉株出现10~12个(短季棉7~8个)果枝时,每亩采用5~8克缩节胺喷施棉株,侧重喷施主茎顶和叶枝顶,株高控制在90~110厘米(短季棉70~90厘米)。对于密度高、长势旺的棉田要适当增加缩节胺使用次数和用量,干旱或长势弱的棉田要酌情减施。

10.简化整枝。中低密度(5000株/亩以下)棉田采用“撸裤腿”简化整枝,高密度(5000株/亩以上)棉田免去叶枝。按照“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进行打顶,全省各棉区一般在7月15日—20日打顶,最晚不晚于7月25日。有条件的高密度棉田,可于7月底每亩采用5~8克缩节胺喷施主茎顶,实现自然封顶,代替人工打顶。中低密度(5000株/亩以下)慎用化学封顶技术。

11.病虫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优先采用抗(耐)性品种、生态调控、农艺措施、生物防治等技术,充分发挥棉花自身补偿能力和自然天敌持续控害能力。可在棉田田埂、田边、林下等非作物生境或在棉田中每隔20米伴种1米宽的蛇床草带,利用其涵养的天敌防治棉蚜、棉蓟马等。应用黄蓝粘板监测诱杀蚜虫、烟粉虱、棉蓟马,设置化学信息素诱芯、迷向剂或挥发物引诱剂,诱杀绿盲蝽、鳞翅目害虫等。主要病虫害达到药剂防治指标时,选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进行精准施药防治。

12.防灾减灾。要持续加强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及早疏通河流排沟,保证“三沟”畅通、排灌自如。如遇强降雨灾害,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排涝后尽早扶正棉株,推株并垄,促进田间水分蒸发和根系活力恢复。如遇冰雹灾害,要分类施策,轻度雹灾棉田,灾后管理与普通大田基本一致,要注意排水、中耕,及时防治病虫害等;中度雹灾棉田,灾后管理要注意及时排水、酌情施肥、注意化控和加强病虫害防治;重度雹灾棉田,要及时改种。

三、提高“收”的质量,把好稳产提质最后关口

13.脱叶催熟。晚熟、需要早腾茬或机械采收的棉田提倡脱叶催熟。一般于10月初且气温稳定在18~20℃、田间吐絮率达到60%以上时,每亩采用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20~40克和40%乙烯利水剂150~200毫升混合喷施叶面,间隔七天两次喷施。

14.集中收花。人工采收棉田,吐絮后及时收摘,收摘时应头戴棉布帽,使用棉布兜、棉布袋,严防“三丝”和杂质混入。黄熟铃、烂铃、僵瓣花、霜后花等要分摘、分晒、分存、分售。机械采收棉田,脱叶催熟后,当棉株吐絮率达到95%以上、脱叶率达到90%以上、水分达到机采标准时,适期机采。

15.残膜回收。前期未进行地膜回收的棉田,可在棉花收获后使用专用残膜回收机械回收棉田残膜。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