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聚焦83个县域164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四链”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7-22 浏览次数:5

透过1—5月多个地市的关键指标,福建县域经济“进”的底色愈发鲜明:三明全市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泉州九大千亿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正增长;莆田全市县域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44.5亿元,占全市的69.5%;南平10条重点产业链614家规上企业共实现产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11.8%……

攀升的数字背后,是福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进一步蓬勃发展。

日前,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等工作现场会在三明市沙县区召开。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围绕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在一体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各县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塑造县域重点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从增量看“进”的底色

路演、对接、洽谈,台上激情澎湃,台下高朋满座。知名企业带着新产品前来,大流量平台介绍品牌IP合作需求情况,银行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等齐聚一堂……

这样热烈的场面,今年在福建各地频频出现。福建力推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聚焦83个县域164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和融资需求,截至5月底,今年全省各地已开展“四链”融合对接活动173场,参与企业1.4万家,共对接供需项目近400个。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福建遵循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以错位发展策略精准定位独特模式,协同发力培育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部门合力增强县域发展动能:组建竹产业、氟新材料、新型显示、纺织鞋服等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优化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县域馆”、拓展“四链”服务功能;梳理县域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白名单”,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图谱上线“金服云”平台,首批已采集18条产业链近2500家企业信息。

各地在差异化发展中落子发力,全面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群:福州统筹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资源,打造“四链”融合示范平台;厦门建设“产业图谱平台”,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诊断和服务;漳州建立县域重点产业链融资监测机制、绘制产业引才图谱等。高质量发展案例接连涌现:福州市晋安区推动中国机械总院海西(福建)分院落地福兴经济开发区;尤溪县推动华东纺织-尤溪研究院投入运营;惠安县引入AI模型,搭建产业链大数据监测平台;清流县依托专家特聘团,赋能氟新材料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在福建县域经济新版图里,从沿海到山区,园区是探索县域富民产业的最好载体,也是县域经济动能转换的“反应堆”。

作为三明与泉州山海协作的标志性项目,位于三明市三元区的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已吸引24家泉州企业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

三明安德凯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代表。新投用的1600吨锻造线,正是企业加速提质增效的有力印证。“每月消耗3000吨至5000吨不同规格的特种圆棒,在三钢周边布局机械装备产业,不仅降低了运费、原料成本,还享受到了全流程、一站式的配套支持服务。与在泉州运营时相比,每吨钢材的运输成本减少了约65元,综合成本大幅降低。”公司董事长林飏说。

这只是一个缩影。福建持续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鼓励各地将工作重心从“建设”向“招商”转变,涌现多个地方样本:福州对园区开发公司新增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银行贷款,泉州实施聚力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莆田打造体制机制优、产业发展优、要素配置优、园区形象优、改革成效优的“五优”开发区,等等。得益于此,今年以来,福建63个省级园区新开工建设面积超720万平方米、建成面积超530万平方米,投用率达90%,新入驻企业超540家。

从变量看“智”的提升

县域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在福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核心竞争力。从“制”到“智”之变,福建县域经济正掀起澎湃的新动能。

从单个企业来看,当工厂流水线的真实痛点,遇上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AI“神经中枢”让工厂“活”起来。“数字化是点亮产业转型的‘灯塔’。”这是福建金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部经理柳鹏云给予的评价。

在这家从事电池零配件研发、加工和制造的环保创新型企业里,AI成为实打实的降本工具和增效手段:在智能化流水线上,一个个电池结构件陆续从料仓传送至提升机,再被送至检测设备中,最终被分至各类收集筐中。

“目前共有18台AI智能检测设备,1台AI智能检测设备可完成4名工人的工作量,准确率由以前的90%提升至99%。”柳鹏云说。今年1月,金杨科技还上线ERP(企业资源规划)、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3套系统,构建“设备—产线—工厂”跨层级数据交互网络。

从一方区域来看,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启动2025年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工作,专家深入企业现场“出诊”,围绕工厂运营存在问题和实际需求“开方”,为企业编制诊断服务报告,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过去三年,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已为厦门火炬高新区87家企业挖掘433个智能化改造痛点、难点。这一次的诊断服务更突出链式转型,主要涉及新型显示、电力电器等行业。

推动“智改数转”由点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广,也让更多企业脱颖而出。天马微电子、友达光电、ABB低压获评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科华数据、汉印电子、晶宇光电、乾照光电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等。

发展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当前,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占比超70%,全省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总数和争取资金总量均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行动仍在持续开展,1100多名数字专员累计服务企业超1.3万家。

眼下,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新的时空条件。特别是当大模型与县域特色产业链、厚重人文基因耦合共振时,便会催生远超传统范式、具有质变意义的创新爆发力。

以厦门为例。通过建立健全“一个专班、一个图谱、一套政策、一个园区、一个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方案”的“五个一”产业推进工作体系,厦门聚焦千行百业“人工智能+”需求,动态梳理人工智能能力清单,已收集工业制造、供应链、医疗三大领域82项能力清单和64项场景清单,国内代表性企业110家,涵盖基础层到应用层全产业链。基于此,厦门依托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嘉庚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制造、医疗、城市治理(含交通、气象)、动漫游戏、海洋等多领域持续挖掘并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数据显示,目前,厦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36亿元,位列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前十。

扩大到全省来看,福建深化“智赋百景”行动,今年发布新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18个;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垂直模型摸底,征集制造、教育、医疗、就业、交通、低空经济等行业垂直模型算法近200个。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等四个方面,更大力度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集聚资源要素,深化“四链”融合,不断塑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