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西村貌
德卧镇停西村地处安龙县西南部27公里处,东临本镇甘河村,西接横贯黔桂的龙(广)桠(杈)公路,南壤本镇郎行村,北依南(宁)昆(明)铁路,面积14.75平方公里,有耕地4830.89亩、林地1046.61亩。村域有停西、黄泥堡、孔度、纳浪、云盘、木科、高家堡7个村民组,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民族,共有593户2212人。
停西村静静镶嵌在波澜壮阔的南盘江北岸,连绵起伏的群山是枫香树与杂木林交织成的绿色屏障,常年缭绕的云雾将村落装点得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村落的变迁
停西的布依语意为“挨到溪水的寨子”,村落居民主要有布依族、汉族,主要姓氏有韦、王、杨、高等。
布依族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很早居住于南北盘江流域。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停西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以来,县境有十余次规模较大的移民。从北宋至清末移民最多,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乾隆、嘉庆年间招民垦荒,咸丰同治后开通商路,江南、湖广及四川等地居民相继迁徙而来。
停西明代称顶西,后演变为停西,属阿能 十八寨 辖地。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贵州割让“阿能十八寨”归广西安隆长官司土官岑轼,作为其“私人领地”,以赏其功。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归安隆所。至清嘉庆二年(1797年)以后相继是安隆所、安龙府、安笼所、南笼厅、 南笼府 、兴义府属地。清朝中期,顶西为兴义府城(今安龙县城)西南南下广西、经观音岩至徽老段驿道歇息站(府城西南35里处)。
民国时期, 停西先后隶属安龙县第三行政区(化力、坡脚)、化力联保、化力乡。
新中国成立后,停西村隶属经历了多次调整。1950年3月隶属安龙县第一区(城关)化黎乡,1953年4月隶属安龙县第一区(1955年改称化力区)停西乡,1961年1月隶属化力公社甘河管理区,1961年8月隶属停西人民公社,1984年7月隶属化力区,1988年隶属停西乡,辖停西、黄天坪、黄泥堡、高家堡、木科、 云盘山 、孔度(烘度)、纳浪、扁占一组、扁占二组、半坡、尾黑、新花13个村民组。1991年12月,撤销停西乡并入德卧镇,停西村辖停西、黄泥堡、孔度、纳浪、云盘、木科、高家堡7个村民组。
停西村落历史悠久,1984年6月出土1座青铜铸造的羊角钮铜钟,高38厘米,重7.5千克,属国家一级文物,对于研究安龙乃至盘江流域先秦时代的民族交往、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展陈于黔西南州博物馆。
此外,村里还有古榕树群、“三月三”祭祀祠,以及祭山、布依族婚俗等民俗。
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停西一直没有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1952年,停西小学第一教学点成立,设在孔度组汪政清家厢房,办有一至二年级两个教学班,第一位老师是由王刚举等人牵头从安龙县城请来的秦光前。一年后,因汪政清家住房紧张,教学点搬到本组王兴邦家里继续办学。
1954年,教学点搬到本组上寨山堡上,1976年搬到停西组。1987年,停西小学建有2栋校舍,一栋为两层石墙木瓦结构楼房,另一栋为一层石墙木瓦结构,有教室8间、办公室1间、教师宿舍8间,有学生413人。
得益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德卧镇党委、镇政府重视和支持,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新建一栋两楼一底混凝土教学楼,2010年新建学生宿舍绣山楼,2015年建成教师公租房,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停西小学
目前,停西小学有教师12人,学校设一至六年级6个班,有学生146人;设学1个前班,有幼儿14人。
产业的振兴
改革开放以后,停西村呈现出生态林业、种植养殖业、输出劳务、加工业、商业等多业并举发展态势。

停西生态林
村里种植甘蔗200余亩,以甘蔗熬制红糖增加收入;种植芭蕉2000余亩,种植鲜食玉米、辣椒、西红柿、茄子、四季豆等早熟蔬菜400余亩,种植金银花300余亩、生姜100余亩。这些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生姜产业
因村域有气候、土壤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适宜发展油桐、油茶产业。新种的油桐树3年可结果、6年进入盛果期。桐油是工业、国防的重要原料,历来为村里大宗出口物资。1986年油桐发展到1000余亩,油桐籽产量100余吨。农民群众依托村里的停西兴盛桐油加工厂、德卧康农油脂厂,通过加工、销售桐油、茶油,延长产业链来增加收入。
村域有停西集市,每6天赶一场。随着木咱至停西公路、连接贵州至广西重要通道的龙(广)桠(杈)公路建成通车,促进了停西集市的繁荣。目前,停西集市沿路设摊1公里,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服装、蔬菜、水果等物资及农产品,拉动农民群众增收。
2024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