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六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6

晋中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六 沃野潮涌 振兴奋进

来源:晋中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广袤的田野,是发展根基,也是希望所在。

“十四五”以来,晋中大地沃野翻金浪,乡村气象新。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就在青山绿水间,让“稳”的根基更加牢固,让“进”的动能愈发澎湃。这片土地,正升腾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看,产业在田间“生长”——一产增加值年均增幅4.9%,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四年增长63.4%,全市形成以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晋中农味”的招牌愈发闪亮。

看,活力在乡间“绽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74个精品示范村、561个提档升级村星罗棋布,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画卷徐徐铺展。

看,变革在手中“孕育”——粮食单产持续领跑全省,寿阳“双层托管”、平遥“土地入股”等一批“晋中模式”改革实践破土而出,回答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

数据,是发展最理性的注脚:153.8亿元的一产增加值、30.36亿斤的粮食总产,夯实了“压舱石”的分量;20669元的农村人均收入、464亿元的加工销售收入,丈量着富民强市的温度与高度。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到点亮万家烟火的“民生之细”,晋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打好“农高牌”,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和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太行山下、汾水之畔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科技“金钥匙” 激活田野新基因

“亩产1409公斤!”近日,寿阳县景尚乡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区完成玉米单产测产工作,实测玉米亩产1409.3公斤,刷新全省历史纪录,这个数字背后是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

据景尚乡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区技术负责人柳六妮介绍,高产得益于11项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采取深耕深松、精准管理等措施,玉米种植较普通灌溉方式节水40%,较常规施肥节肥20%,同时将种植密度提升至每亩6000株,比常规种植增加1600株,实现节水节肥又增产。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的实验基地里,一场农业科技革命正在上演。神舟十六号搭载的航天育种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的北方旱稻研发中心试种有机旱稻成功,“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山西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正是晋中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

晋中国家农高区作为科技创新的“火车头”,已柔性引进17名院士、739名博士,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的投用,为晋中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晋作84号”,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研发的小麦新品系。它将北部冬麦区品种(系)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较耐“倒春寒”,黄淮海麦区丰产性好、品质优等特点有机结合,具有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成穗率高等特点。现如今,小麦“晋作84号”亩产全省第1、全国第2,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贡献了力量。

科技的力量在田野间扎根生长。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0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9.3%;综合农机化率提升至81%,连续12年稳居全省第一。从“探墒播种”到“深松密植”,从有机旱作技术集成推广到智能农机精准作业,晋中正用科技重塑着传统农业的模样。

乡韵“新画卷” 绘就宜居新标杆

左权县泽城村,这个藏在太行深山里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声名远扬的“研学村”。青石铺就的街道干净整洁,改造一新的石头民居既保留着传统风貌,又配备了现代化设施。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收入节节攀升,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泽城村的蝶变是晋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缩影。全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目前已建成74个精品示范村、561个提档升级村。从榆次东阳的“蔬菜村”到太谷沙子地的“红枣村”,从祁县任村的“酥梨村”到昔阳西南沟的“旅拍村”,各具特色的产业村如繁星点点,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格局。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重焕生机。“现在村里干净多了,垃圾天天清,厕所也改造了,住着特别舒心。”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村民感慨道。如今,全市垃圾不落地收集率超过90%,“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4.39%;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蜘蛛网”乱象得到有效整治。

在推动“硬件”提升的同时,晋中更注重“软件”升级。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价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寿阳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榆社“五个一点”农村养老多元资金筹集机制等典型经验,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

今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山西省晋中市:建好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功入选全国综合类典型案例,成为山西省唯一上榜的案例。这份国家级的荣誉,见证了我市从规划引领到实践落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既扮靓乡村“颜值”,更做实产业“筋骨”,走出了一条独具晋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融合剂” 催化富民新动能

清晨,榆次区东阳镇的蔬菜基地里,工人们正将新鲜的蔬菜装车,几小时后,这些蔬菜将出现在太原各大超市的货架上。同时,平遥牛肉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加工,确保每一块牛肉都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准入标准。

“过去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平遥牛肉集团负责人说。如今,平遥牛肉、太谷壶瓶枣等233个名特优新产品,通过31个粤港澳大湾区认证,实现了从“特产”到“名品”的跨越。这种转变源于晋中坚定不移走“特”“优”发展战略,构建起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

打好“农高牌”作为市委“156”战略举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为方向,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驻、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陆续竣工、一批产业园区成型成势。

产业融合释放出倍增效应——

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464亿元,较2020年增长63.4%;蔬菜、水果、肉蛋奶产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15.5%、38.4%、22.4%。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09家,数量均居全省第3。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京东农场、晋农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驻,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东辉现代农业示范园、南方食品年产10万吨黑芝麻系列饮品等项目投产达效。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龙头,集中连片建设有机旱作、单产提升、一年两作、智慧农业4大板块应用场景,示范带动全市构建起“1+10+X”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改革创新持续激发产业活力——

“我把20亩地全程托管给合作社,自己在外打工,一年多了4万元收入。”寿阳县南燕竹镇村民老王谈起“双层托管”模式,脸上乐开了花。全市70%的农作物实现农业生产托管,创新推广的寿阳“双层托管”、平遥“土地入股”等一批“晋中模式”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从科技赋能、“亩产千斤”的田间地头,到产业链延伸、价值倍增的车间直播间,再到宜居宜业、焕发新颜的和美乡村,晋中用五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终究要由民生的幸福度来丈量。这幸福,是农民口袋更鼓、眉头更展的获得感,是乡村环境更美、乡风更淳的归属感,更是产业兴旺为万家烟火注入的踏实与温暖。汾水汤汤,沃野青青,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正续写着更温暖的民生篇章。


【打印正文】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