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心居”到“暖心房”的跨越——青海海东市民和县川口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见闻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4

航拍新居。陈俊 石延寿 摄

居所之变,映照生活之迁;安身之所,承载民心所盼。当一方水土不再能承载安稳的希冀时,国家之力的托举,便成为点亮新生活的曙光。

盛夏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崭新的洁白墙院在绿色田畴映衬下格外醒目。7月18日,搬迁群众顶着烈日穿梭于新居内外,抓紧装修。忽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安置点巷道中响起——川口镇副镇长王永良和村党支部书记刘海云带着一条饱含祝福的毛毯,正为马晓梅家新居落成道贺。

马晓梅因在县外务工,新家由父亲马德福精心照看。“满意得很啊!”马德福激动地接过毛毯,“以前女儿在大通河二台根那里担惊受怕住了七八年,手头紧搬不动。今年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把这提心吊胆的日子翻篇儿。”他指着坚固的现浇房顶说,新居质量让人安心。

更让老马感怀的是,庄廓墙、自来水、门前水泥硬化路,皆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体现,这份恩情沉甸甸:“共产党给了我们新家园,我们不仅要牢记恩情,更要将感恩化为勤劳致富的动力。”

走进马晓梅的新家,简约中透出安宁,瓷砖地面光洁,旧家具摆放有序,两盆鲜花在客厅静静绽放。马德福坦言装修仅花费3万元左右:“手头不宽裕,拉账攀比没必要,自己住着安心踏实就是福。”这份朴素和从容,正是新居赋予的底气。

贺房。陈俊 石延寿 摄

从昔日“忧心居”到今日“暖心房”,马晓梅一家的安居蝶变,折射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在民和县川口镇落地的坚实足迹。

避险搬迁,一头牵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政治责任。2023年,川口镇共实施搬迁57户,其中集中安置55户均采用“统规自建”模式。川口镇党委政府与村“两委”将此视为重中之重,县级联点领导全程督导,从户型民意征求到施工质量监督,每个环节都注入责任担当。享堂村“两委”更是将严监督化为暖心担当,无偿提供部分村集体土地给施工方作料场。镇村两级还出台激励办法,鼓励群众早日入住新家。每一砖一瓦的筑起,都在无言中夯实着民心地基。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乃“乐业”之本。川口镇镇长安旭云深知:“唯有全力以赴办好避险搬迁这件民生实事,老百姓才能真正搬出‘忧心居’,住进‘暖心房’,开启更有盼头的美好新生活。”

当鞭炮的余音在崭新的巷道里消散时,新生活的乐章已然奏响。白墙绿田之间,新生的不仅是安全居所,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国家以坚实臂膀为危崖边的人民托起安居基石,人民则以双手为笔、汗水为墨,在新家园的画卷上奋力书写着勤劳致富的篇章——这安居密码的深层意蕴,正是民心与国策在岁月深处最温暖的回响:当一方水土真正成为安身立命之所时,希望便如门前绿野,在坚实的大地上无边无际地铺展……

(来源:青海日报)

热门政策